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mitangwx.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杨荣等人,早早得知太子与张安世觐见的事。</br></br>  当即,也预备了入殿的事宜。</br></br>  此番奏报的,乃是朝廷抡才的章程,所以百官都十分看重。</br></br>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古人将提拔人才称作抡才大典,可见这抡才关系到的乃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最不容马虎的。</br></br>  何况……就切身利益而言,选拔人才,才是百官们最看重的事。</br></br>  毕竟,认定人才的标准变了,这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和命运。</br></br>  这些时日,关于这件事,每日都有许多的议论。</br></br>  绝大多数人都是忧心忡忡。</br></br>  他们担心张安世又在这上头塞私货,不过又想到太子稳重,或许不会这样的激进。</br></br>  于是就在忐忑不安之中,似乎靴子要落地了。</br></br>  杨荣对胡广道:“你瞧,这些时日,百官都心神不宁,这一个章程,牵动多少人的命运啊。”</br></br>  胡广叹息道:“老夫倒是心如止水。”</br></br>  杨荣微笑道:“这倒是,胡公幸运的是,早知自己不是人才了,所以反而看得开了。”</br></br>  胡广道:“你……”</br></br>  你又来扎心!</br></br>  “言笑而已。”杨荣随即哈哈大笑:“胡公平日里总说自己平庸,怎么你自己谦虚可以,别人却说不得?”</br></br>  胡广一本正经地道:“你可以背后说,你不能当面说!”</br></br>  杨荣看了胡广一眼,有些无奈,最后道:“罢罢罢,入殿去吧。”</br></br>  百官陆续来到崇文殿。</br></br>  不久之后,朱棣升座。</br></br>  百官山呼万岁。</br></br>  朱棣四顾左右:“太子与芜湖郡王还未入宫?”</br></br>  亦失哈匆匆来道:“陛下,奴婢去问了,说是在等一个人,马上就来了。是有些迟,所以……”</br></br>  朱棣压压手:“那就且等一会。”</br></br>  不多时,便有宦官来奏:“陛下,太子殿下、芜湖郡王殿下、新洲长史杨士奇觐见。”</br></br>  前头两个人,朱棣不觉得有异。</br></br>  只是这新洲长史,令朱棣微微皱眉。</br></br>  这个新洲长史,他好像有一点印象。</br></br>  杨士奇……好像曾是翰林,是个博古通今之人。</br></br>  朱棣便道:“宣。”</br></br>  三人入殿,行礼。</br></br>  朱棣的目光,朝朱高炽和张安世身后一瞥,却见有人穿孔雀补服,头戴翅帽,身材干瘦之人在朱高炽身后,全无翰林风采。</br></br>  朱棣当即道:“平身吧。”</br></br>  朱高炽道:“父皇,儿臣与芜湖郡王上抡才之策,恳请陛下过目。”</br></br>  “章程呢?”</br></br>  张安世道:“陛下,就站在这里,这是活的章程。”</br></br>  朱棣:“……”</br></br>  殿中之人哗然。</br></br>  许多人对杨士奇,是稍有印象的。</br></br>  尤其是不少十几年前的翰林们,这杨士奇乃是他们当初的同僚。</br></br>  只是十几年不曾谋面,许多人差点已经忘记有这么一号人了。</br></br>  提及这个杨士奇,朝中同情者颇多。毕竟……作为翰林,身份何等的清贵,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br></br>  而杨士奇,别看是三品长史,可实际上,在朝中人看来,即便是一品,也无法与朝中的清贵们相提并论的。</br></br>  可怜此人,流放在外,原本大好的前程,如今……却成了这般样子。</br></br>  尤其是杨士奇灰头土脸的模样,更让人暗暗摇头。</br></br>  可惜了。</br></br>  朱棣疑惑的道:“活的章程?”</br></br>  张安世道:“陛下,此人乃是杨士奇,曾历任翰林编修、修撰、侍读,又曾任安南副总督,新洲长史,长史任上,已有十年,如今杨公入朝,特来拜见陛下。这……就是臣所言的抡才章程。”</br></br>  朱棣的脸色,越发的古怪。</br></br>  张安世这小子,总是能不负众望地整出各种花活来。</br></br>  好在朱棣早已习惯了,竟也并不见怪,只是颔首:“杨卿上前。”</br></br>  杨士奇当即踱步上前,行礼道:“臣杨士奇。”</br></br>  朱棣道:“新洲如何?”</br></br>  杨士奇道:“尚好。”</br></br>  朱棣眉一挑:“何为尚好?”</br></br>  杨士奇道:“可比苏杭。”</br></br>  朱棣:“……”</br></br>  第498章 斐然政绩</br></br>  苏杭二字,着实吓了朱棣一大跳。</br></br>  朱棣狐疑道:“哪里的苏杭?”</br></br>  这句话出口,朱棣自觉得这句话有些没有水平,实是自己草率了。</br></br>  不过朱棣所言,确实说出了朱棣的心声。</br></br>  “自是我大明之苏杭。”杨士奇淡定地道:“当然,应天府和太平府是远远不如的,只可以与苏州府亦或者杭州府相比。”</br></br>  他一副很谦虚的样子。</br></br>  可这话说出来,依旧还是让朱棣与群臣吓了一跳。</br></br>  要知道,在十几年前,若是没有太平府这个怪胎,这苏杭乃是天下最富庶的区域之一。</br></br>  此地每年征收的税赋,所得的钱粮,还有商业的繁茂,都是屈指可数的。</br></br>  朱棣心里惊讶极了,沉吟一会儿,便道:“苏杭?这倒稀罕,这新洲如此蛮荒之地,区区十数年,如何可比苏杭?”</br></br>  “每年的税赋,尤其是银税。”杨士奇道:“据臣所知,现今苏州每年银税六七十万两,而新洲如今,已至一百三十七万两。”</br></br>  此言一出,倒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br></br>  杨士奇接着道:“新洲现今有船坞七座,每年可造船一百四十余艘,除此之外,围绕这造船,又建了大港,还有各种作坊,尤其是炼钢的作坊,在新洲,臣带人发掘了大量的铁矿,这新洲的铁矿,质地尤其之好,品相比之大明的铁矿,好上不少。”</br></br>  “除此之外,这新洲的煤炭,亦是遍布,借助这廉价的煤炭与铁矿,生产钢铁,可与西洋诸国贸易,还可借此机会,招揽大量的人力。”</br></br>  杨士奇顿了顿,继续道:“新洲的情况,比之其他诸藩国,要特殊一些,此地并不曾有大量的土人,却是矿产丰富,且这矿产,尤其容易掘取,同样千斤的煤和铁,若是在大明掘取,可能需要动用三个人工,可在新洲,可能只需一个人工了。”</br></br>  “臣以为,治理一地,在于发掘此地的长处,分析出它的短处,而后扬长避短,是以在十年前,臣便定下了重钢铁,重工商之策。”</br></br>  朱棣细细听着,不由惊奇地道:“千斤的煤铁所费人力竟是如此稀少?”</br></br>  杨士奇便回答道:“是的。一方面,是此地矿脉丰富,而且因为千万年来,都是不毛之地,所以这里的矿产,几乎无人采掘,也正因如此,这与大明不同,大明山脉连绵,许多的矿产都在深山之中,要采掘费时费力。”</br></br>  “何况……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对浅层容易采掘的矿产,大多都已采掘干净。因而,想要继续采掘,就不得不继续采用耗时费力的办法,深挖矿井,这其中所需的人力物力,也是不可想象的。”</br></br>  “可新洲的许多矿产,甚至无需矿井,都在浅层,自然成本低了许多。”</br></br>  朱棣点头。</br></br>  杨士奇则是继续道:“于是这就成了新洲的长处,既然有了长处,那么就要利用这个长处,新洲毕竟距离西洋诸藩国不远,新洲建立港口,输送出大量的钢铁,而采买许多西洋的特产,以供军民所需,就足以让军民们富足了。”</br></br>  “长史府从煤铁中获利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方面是重金招揽军民百姓迁居于新洲。另一方面,便是修建港口、铁路和道路,建设灌溉水利,陛下,单凭煤铁是不能长久的,何况过于单一,也必然容易陷入窘迫的境地。因而……臣大举兴建港口、水利、道路,其本质……就是盘活整个新洲的工商。如此一来,不但煤铁的运输,更为便利。这新洲的土地广袤,又可促进畜牧,更可开拓出万顷良田。”</br></br>  “有了畜牧,便可产羊毛,而羊毛又可促成纺织,有了足够的粮食,又有畜牧所带来的大量肉食,再加上交通的便利,有了煤铁和作坊、港口所带来的大量收入,更可使军民百姓足够富足。”</br></br>  朱棣细细听着,心里觉得这杨士奇有意思极了。</br></br>  这杨士奇说起话来,真是一套一套的,不过细细咀嚼,又觉得很有章法。</br></br>  只见杨士奇接着道:“臣亲自教人查过,在这新洲,每户人家,每年所食之肉,可至五十斤之数,米面五百斤,其他蔬果亦有不少。”</br></br>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了,一个个张着一双难以置信的眼睛。</br></br>  每年竟能吃五十斤肉?这是什么概念?</br></br>  至少在大明,这就算是小士绅也无法理解的。一般的贫穷百姓,甚至一年都不一定吃上一口肉。</br></br>  作为皇帝的朱棣,对百姓的温饱最是关心,听到杨士奇这些话,不由得动容道:“是吗,有这样多?”</br></br>  杨士奇从容地微笑着道:“新洲的土地广袤,开垦的土地也多,而且适合农耕的土地,在加大了水利灌溉之后,也是不少。且还有大量的草场,草场可以放牛羊,农耕的土地……亦可耕种。且因为耕地实在太多,绝大多数的农户,拥有的土地竟有数百亩之巨。”</br></br>  数百亩?</br></br>  杨荣下意识地询问:“数百亩?这富裕的农户所有吗?”</br></br>  杨士奇却是语出惊人地道:“这是比较贫穷的农户……”</br></br>  “……”</br></br>  于是大家又震惊地张大了眼睛。</br></br>  杨士奇这句话,当真给人巨大的震撼。</br></br>  杨士奇甚至道:“因为土地太多,以至于……连朝廷流放的罪囚,新洲这边,也给予他们数百亩土地进行安置。他们并不精耕细作,却大多养了牛马,耕种多用畜力,亩产量可能并不高,毕竟……人力不足,也没心思似中原和江南这般,十几亩地反复的摆弄,可种出来的粮食,却是远远高于每户所需。因而,各户都多养牛马和鸡鸭,就是教这些牲口和家禽,将这些多余的粮食吃掉。”</br></br>  <div style="text-aliger;"></br></br>  </br></br>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周天子

南希北庆

独断大明

官笙

银狐

孑与2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异瞳狂妃:邪帝,太凶猛!

未曦初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