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花园之后,赵文来到了御书房中处理政事。</br></br> 赵铭宇则待在议政院里,主持着会议。</br></br> 赵文随手拿起一本奏折,批阅起来。</br></br> 这份奏折是议政院的一个官员送上来的,赵文打开奏折,看了起来。</br></br> 奏折上的内容是关于占领地的,这上面的内容和赵文说的差不多。</br></br> 奏折对于那些海外之地的统治政策是和赵文想的差不多,在文化和人文方面对西方进行统治。</br></br> 而且,这份奏折上的内容比赵文说的那些还要绝。</br></br> 奏折上说,对那些海外之地的所有人进行改姓。</br></br> 将西方那些粗俗的姓名全都按照内地的姓氏进行改动,将那些西方人的姓名全都按照内地习惯进行改动。</br></br>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实在是绝。</br></br> 不仅将他们的文化给断绝了,还将他们的祖宗给改变了。</br></br> 看着奏折上面的内容,赵文的嘴角微微上扬。</br></br> “真是好主意啊,这个办法不错,我之前都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赵文将这个办法记了下来。</br></br> 在放下奏折的时候,赵文看了看这封奏折是谁写的。</br></br> 像这样的人,以后可要大用。</br></br> ......</br></br> 半个月之后,议政院和军事院终于将具体的政策制定了出来。</br></br> 赵铭宇将制定出来的政策拿到了御书房中。</br></br> 制定出来的这些政策非常的多,足有一本书那么厚。</br></br> 赵文坐在椅子上,将这本册子打开,仔细的看着。</br></br> 赵铭宇站在赵文的面前,恭恭敬敬的站着。</br></br> 赵文看的很仔细,差不多看了半个时辰的时间,才看了十几页。</br></br> “还不错!”</br></br> 赵文将手中的册子放下,揉了揉自己的眉头。</br></br> 赵铭宇一听着话,长出了一口气。</br></br> “你的那些弟弟妹妹们年龄已经不小了,再过几年也要就藩了!”</br></br> 赵文突然没来由的说了这样的一句话!</br></br> 赵文说到这里,脸上满是唏嘘以及不舍,可尽管不舍,也要让他们就藩。</br></br> 这是赵文在很早之前就定下来的,等赵文的这些孩子成年之后,基本上都是要就藩的。</br></br> 女儿的话,不需要就藩,但是男孩就必须就藩,除过太子之外必须就藩。</br></br> 赵文的儿子比较多,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去,往后的时间里,谁知道能再见上几面,这事情不管放在谁的身上,都很难接受,更别说是赵文了。</br></br> 赵铭宇看着赵文的样子,也沉默了下来。</br></br> 和其他的太子不一样,赵铭宇和他的那些兄弟姐妹关系很好,从小一起长大,这冷不丁的就天涯两隔,一时之间,还真的有些接受不了。</br></br> “爹,必须要这样做吗?”赵铭宇鼓足勇气问道。</br></br> “你还年轻,你不知道!”赵文站了起来,走到了御书房的房门口。</br></br> 他看着天上的太阳,说道:“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世界,下面蕴含的风暴是无法预测的。</br></br> 现在咱们的势力看上去无人能挡,可谁知道以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提前做好准备,大厦将倾的那天真的到来后,又怎么能东山再起?”</br></br> 赵文看着天上的太阳,怔怔的出神。</br></br> 有时候,赵文都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br></br> 按理说,凭借着赵文现在的实力,就算现在停下来不发展,让其他国家原地追一百年都不一定追的上。</br></br> 可是,就算差距已经这样大了,赵文的内心还是有些不安。</br></br> “好了,你退下吧。政策就按照制定出来的办吧!”赵文转过身子,对着赵铭宇说道。</br></br> 赵铭宇点点头,带着桌子上的那本册子离开了御书房。</br></br> ......</br></br> 当制定出来的政策开始施行的时候,西方世界里又掀起了血雨腥风。</br></br> 没有人愿意更改自己姓名,没有人愿意背离自己的祖宗,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更没有人愿意学习不是自己民族的语言。</br></br> 可是,他们的不满是徒劳无功的。</br></br> 当刀枪横在他们的头上时,他们也不得不低下自己的头颅。</br></br> 如果敢反抗,就是一个死。</br></br> 焚书坑儒政策开始实施时,赵文留在西方的那些士兵开始了全城大搜捕。</br></br> 西方世界的那些图书馆、个人收藏、皇室收藏等等,全都被一一销毁。</br></br> 他们的书籍,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全都化为灰烬。</br></br> 这样的政策引起了那些西方学者的反抗,可是他们的反抗是可笑的。</br></br> ......</br></br> 在搅屎棍的剑桥大学中,十几个头发花白的学者横在图书馆的前方。</br></br> 在他们的前方是一队五十个手持56冲的士兵。</br></br> 学者看着这些士兵手中黑洞洞的枪口,眼睛中满是视死如归。</br></br> “离开,否则格杀勿论!”</br></br> 军官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冲着眼前的这些学者大声的喊着。</br></br> 可是,眼前的这些学者,依旧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静静的看着眼前的这些士兵。</br></br> “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找死!”军官的眼睛中满是凶光,他抽出腰间的腰刀,指向前方,大声喊着:“给我杀!”</br></br> 一声令下,枪声如林!</br></br> 这些学者一个接一个的倒在了地上,鲜血将地面染成了红色。</br></br> “冲上去,烧掉图书馆!”</br></br> 军官带着士兵,朝着图书馆冲去。</br></br> 片刻之后,图书馆烧起了熊熊大火。</br></br> 这些士兵眼睁睁的看着图书馆化为废墟之后才离开了这里。</br></br> 这样的场景在搅屎棍的领土上不断的出现,不仅仅是搅屎棍,整个西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躲过。</br></br> 火焰和杀戮在西方持续了很多年,到最后,整个西方的各种典籍基本上被消耗殆尽。</br></br> 只要是有字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被烧的一干二净。</br></br> 搅屎棍已经毁了,整个西方已经毁了。</br></br> 赵文以一己之力,将好不容易才兴起来的文艺复兴全部消灭的一干二净。</br></br> 为了在文化上同化他们,赵文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学校。</br></br> 这些学校是专门给西方人灌输汉字汉语的,至于更高深的知识,他们这些人根本接触不到。</br></br> 在学习的时候,他们还被要求宣誓,发誓自己这辈子只能效忠赵文,效忠皇室。</br></br> 这样的学校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在西方不断的出现。</br></br> 两年之后,这样的学校在西方世界增长了不知道多少倍。</br></br> 启元十四年,战争刚刚过去两年,西方的伤痕好像已经逐渐恢复。</br></br> 在英格兰的林肯郡当中有一个小学,这个小学是按照内地的规格制定了。</br></br> 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国内调过来的,学校教授的课程主要是汉语汉字。</br></br> 学校不是很大,毕竟这里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br></br> 在一间教室中,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坐在窗边,呆呆的看着窗外。</br></br> 这节课是汉语课,上课的老师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br></br> 中年人手中捧着一本《论语》,摇头晃脑的读着。</br></br> 每读一句,下面的学生就会跟着读一句。</br></br> 可是,这个少年对于读书声置若罔闻。</br></br> 少年穿着一身圆领衫,这是他们的校服。</br></br> “牛顿!你干什么呢?”</br></br> 老师注意到了少年,呵斥声当下就响了起来。</br></br> 这个少年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牛顿。</br></br> 此时的他,脸上满是忧愁。</br></br> “不好好听课,在看什么呢?”老师走了下来,教室中的学生都看向牛顿,想要看牛顿的笑话。</br></br> 牛顿急忙收回目光,低着头看书。</br></br> “叮铃铃!”</br></br>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起来。</br></br> 老师大手一挥,道:“其他人放学,牛顿留下!”</br></br> 教室中的那些学生哗的一下一哄而散。</br></br> 当所有人都离开之后,老师看着牛顿,问道:“你刚才在干什么?”</br></br> “没什么!”牛顿说着一口比较蹩脚的汉语。</br></br> “没什么?没什么不好好听讲?”老师眉头一挑,脸色阴冷了下来。</br></br> 牛顿低着头,站在老师的身后,“老师我错了,以后不敢这样做了!”</br></br> “知错就改乃是好孩子,你母亲独自一人将你养大,费尽千辛万苦,你可要好好学习,如果你学习好的话,以后说不定能去华夏,说不定还能去华夏上大学!”老师语重心长的说道。</br></br> 牛顿的眼睛亮了,他看向老师,“这是真的吗?我以后真的能去吗?”</br></br> 牛顿的年龄不大,再加上战事结束的很快以及这几年的灌输,已经改变了牛顿的想法。</br></br> 学校的老师将华夏描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在这几年灌输下,已经深深的烙在了牛顿的心里。</br></br> 牛顿是个单亲孩子,家里很穷,再加上前几年的战事,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br></br> 如今母亲也生病了,这让年轻的牛顿心情非常郁闷。</br></br> “如果你学习好的话,我可以给你申请奖学金,估计会解决你家的困难!”老师说道。</br></br> 老师对牛顿的家庭环境也有几分了解。</br></br> “多谢老师!”</br></br> 牛顿按照儒家文化的样子,恭恭敬敬的冲着老师行了一礼。</br></br> 看着这个样子的牛顿,老师捋着下巴上的胡子,笑了起来。</br></br> ......</br></br> 转眼之间已经是启元十六年,赵文的那些儿子里,最先出生的那些已经达到了就藩的年龄。</br></br> 在就藩之前,赵文给他们举行了婚礼。</br></br> 这都是赵文的孩子,赵文不可能让他们就藩了还没有结婚。</br></br> 启元十六年八月初六,秋高气爽天正凉,赵文来到了天津港。</br></br> 此时的天津港上彩旗密布,龙旗招展。</br></br> 赵文站在港口上,在他的身后是李小颖海兰珠等后宫妃子,在他的前面是这次前去就藩的儿子。</br></br> 其中,站在最前面的是赵文的二儿子赵铭景。</br></br> 此时的赵铭景已经是一个翩翩少年,风华正茂,唇红齿白。</br></br> 在他的身后站着一个比他年龄小的女孩,那是他的新婚妻子。</br></br> “这一路山高水长,要好好照顾自己。去了那边之后,要好好的,要善待下面的百姓。</br></br> ……</br></br> 过一阵子,我打算将铺设海底电缆的事情提上日程。到了那个时候,就算相隔万里,也可以随时通话了。</br></br> ……”</br></br> 赵文有些婆婆妈妈,不停的说着。</br></br> “要是生了孩子,一定要回来一趟,让我看看!</br></br> 当年你还没有我的小腿高,现在已经比我还高了,真好!</br></br> 小时候的你,可真不让人省心,这一眨眼的功夫,你都这般大了,我已经老了!”</br></br> 人之离别话语多,赵文看着自己的儿子,满腔话语怎么说也说不完。</br></br> 站在赵文身后的海兰珠早已哭成了泪人,这是她的儿子,她知道早晚会有这天,可突然来临,还是有些接受不了。</br></br> “爹,您就放心吧。虎父无犬子,我绝对不会丢了您的脸。</br></br> 去了那里之后,我定然会像爹一样艰苦奋斗!</br></br> 爹,我这一去山高水长,以后不能在爹面前尽孝了,爹,娘,你们要保重啊!”</br></br> 之前一直笑眯眯的赵铭景终于绷不住了,他跪在赵文的面前,冲着赵文和赵文身后的海兰珠磕头。</br></br> 泪水从赵铭景的眼眶中流出,已然泣不成声。</br></br> “爹,娘,保重!孩儿去了!”赵铭景站了起来,抹掉眼角的泪水。</br></br> “孩儿啊,到了之后,一定要差人送个信回来啊!”海兰珠冲着赵铭景喊道。</br></br> 赵铭景重重的一点头。</br></br> 半个时辰后,赵文以及赵文的妃子和孩子拥抱之后,便送他们登上了前往海外的船只。</br></br> 在夕阳当中,轮船逐渐远去。</br></br> 此番远行,他们肩负花开天下的职责。</br></br> 赵文站在天津的港口上,看着船队逐渐消失在海的尽头。</br></br> 赵铭景站在轮船的甲板上,一直朝着港口挥手,直到天黑了下来。</br></br> 赵铭景站在甲板上,接着甲板上的灯光,从怀中取出一个铁盒子。</br></br> 打开盒子,里面是满满一盒黄土。</br></br> 赵铭景的妻子站在赵铭景的身后,双手死死的搂着赵铭景的腰。</br></br> “夫君,我想家了!”</br></br> “我也想家了!”</br></br> ……</br></br> 月落日升,一切好像恢复了平静。</br></br> 赵文坐在御书房中,批阅着奏折。</br></br> 海兰珠忽然失魂落魄的跑了进来。</br></br> “你说景儿到了没有?我这心里怎么一直堵得慌?”</br></br> 还不等赵文开口询问,海兰珠便开口问了起来。</br></br> “他去的是美洲,这才离开三四天,怎么可能这么快!”赵文放下手中的奏折,开口说道。</br></br> “怎么会呢,怎么才三四天,我怎么感觉他已经离开了很长时间!”海兰珠一脸的失魂落魄。</br></br> 从赵铭景离开之后,海兰珠几乎每天都要跑到赵文这里来,询问赵文有关赵铭景的事情。</br></br> “景儿的本事不比他大哥差,你就放心吧,不会有事的!”赵文站了起来,来到海兰珠面前,安慰道。</br></br> 除过赵铭景之外,一起出去的三四个。</br></br> 这些人主要的目的地就是美洲,至于其他地方,那就等赵文剩下的儿子成年之后了!</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