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蓝过来问晚膳的事,面色挺为难,“奴婢刚去厨房看了,只有羊肉,今晚要不炖个锅子吧,殿下喝点热汤暖暖胃也好。”</br></br> 在洛阳经过一个春夏,虞莜刚在饮食上适应了些,如今到了更北的辽远,新鲜蔬果之类的又吃不上了。</br></br> 若说她原本抱着吃好玩好、混吃等死的心态,只求日子过得舒坦,诸事皆不入心,如今既决定帮秦昶一把,原先的安逸享乐便也都顾不上了,拿出前世的吃苦耐劳,无所谓地点点头,“出门在外不必讲究,吃饱就行。”</br></br> 这时秦昶大步而入,屋里热气扑面,他一进来就抬手解外袍,四下看着,“单叔收拾得很尽心嘛,我去年想来这儿住的,冷得跟冰窖一样。”</br></br> 抬头见丰甯也在,停了手上动作,过来把人挤到一边,自己站在案前,低头笑看着虞莜,“嬿嬿这么委屈自己,为夫心里过意不去。”</br></br> 丰甯撇了撇嘴,挪到一旁捧了热茶吃,心头腹诽:知道委屈,还大老远把人哄过来,这位爷可太会嘴上一套,做得又是另一套了。</br></br> 虞莜站起身来,屋里太热,她只穿了件云锦薄袄,底下是水红的留仙裙,裙摆刺绣拂动间流光异彩,给这座苍凉古朴的石屋带来几分繁华烟火气。</br></br> 她抿了抿唇,但笑不语。</br></br> 前世的秦昶,大抵就是在这间石室度过了五年,在那段她毫不知情的时光中,陪伴在此的女子不是她,而是黎瑶瑶。</br></br> 虞莜的性子本不爱争先比高,即便有人将难听的话说到她面前来,亦可无动于衷,丝毫不往心里去。</br></br> 然而黎瑶瑶的叙述,却让她生起一丝攀比。</br></br> 为何她不能?</br></br> 在这苦寒之地陪着他。</br></br> 秦昶向外招了招手,白南提着个大大的食盒,满面笑容走进来。</br></br> “嬿嬿,今日是你的生辰,这么重要的日子,再苦再艰难……”</br></br> 那双浅金眸子热情洋溢,眼底却暗藏几分歉疚,“长寿面总要吃一碗。”</br></br> 虞莜呆滞片刻,这才记起今日是初六,原来——</br></br> 她重生归来,已经整整一年了。</br></br> 第57章 五十七</br></br> 人活在世,欣然聚首</br></br> 白南提来的食盒里放了只硕大陶罐, 里头是熬得浓郁鲜香的鸡汤。</br></br> 后面四个丁卒合力抬进一张桌案大小的笼屉,数只面碗足有人脸那么大,碗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细长面条, 头尾不断,一根便是一碗。</br></br> 另有许多菜码, 放在一只只粗陶碟子里,大多是山货干菌、拆得细细的鸡容, 还有一碟子炸得酥黄的小鱼干,粗细不及尾指。</br></br> “镇西头的老苗面馆,老板娘是江州府人, 早年嫁到这边来的, 这鸡汤面是按着南边的做法烹制, 搭配老苗擀面的手艺是一绝, 在这辽远方圆百里出了名的。”</br></br> 秦昶这次打定主意,最起码不能在饮食上亏待她, 来前特意打听了边镇拿得出手的美食, “你过去习惯了炊金馔玉, 其实乡野间也有绝世美味, 尝尝看。”</br></br> 雪白的面还冒着腾腾热气,他端过最大那只面碗,浇淋上黄澄澄的鸡汤, 挑着虞莜爱吃的菜码摆在面上。</br></br> 再把那碟小鱼干放到她面前, 不得不说, 她的口味秦昶一向拿捏得很准。</br></br> 虞莜已被那扑鼻的香气引得胃口大开, 在他的殷切注视下, 挑起一根长长的面条放进嘴里。</br></br> 面条筋道十足, 沾染了浓稠汤汁, 滑不留口,虞莜从来进膳都不会发出一点声响,这次却止不住吸溜起来,连忙咬断,放下筷子拿帕子掩住口。</br></br> 秦昶促狭大笑,“长寿面讲究延绵不断,你得一口吃完这一碗才行。”</br></br> 丰甯在旁看得直咽口水,没人招呼她,便自顾自拿来一碗,一面往上淋浇头,唉声叹气道,“老话说得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谁叫没人体贴我呢。”</br></br> 采蓝听了忙去夺她的碗,“奴婢来伺候你。”</br></br> “别、我自己盛,吃着才香。”</br></br> 丰甯丝毫没当自己是个添头,据案而坐吃起来,秦昶这会儿自然不会嫌她碍事,大度说道:“都有,管够。”</br></br> 长寿面自然是陪吃的人越多越好,连带白南、采蓝几个也各自端了碗,到一旁小桌上热热乎乎大快朵颐。</br></br> 虞莜捡着那小鱼干连吃了好几条,酥香满口,不由挂念起留在家里的猫儿,“平日这种小鱼仔,便是敞奴也懒怠下口,没想到如今吃着倒还好。”</br></br> 她连猫食都吃得香甜,秦昶也不知是欣喜还是感慨。</br></br> “北地风沙大,河里淤泥过多,基本见不着鱼,这还是山上小溪里捉来的,个头不大,胜在新鲜。”</br></br> 秦昶从自己碗里挟了一片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示意她张口。</br></br> 虞莜轻咬玉箸,偏头躲开不要他喂,眉眼弯弯,“快吃你的吧。”</br></br> 并不是她只吃那些精雕细琢的菜肴,前世出门在外,有时便在马车里拿些点心就茶吃,也不是没人替她张罗,梅娘在旁,总不会缺她一口吃食。</br></br> 但那时她没心情,便也没胃口。</br></br> 前世她和秦昶天南地北各据一方,譬如参商永不照面,其实她何尝不是将就度日,活得行尸走肉。</br></br> 如今有他在眼前,百般心思用尽地讨她欢喜,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让她重来一次,并非为了再次目睹故国破碎、皇兄惨死,令她前世的冤屈和不甘得以平复,而是为了,让她和秦昶再续前缘。</br></br> 人活在世,欣然聚首,永远比牢牢揪着仇恨不放来得轻松,也更有意义。</br></br> 由此,她对今次来辽远要做的事,再无半分顾虑和犹疑。</br></br> 在东苑修整两日,秦昶已开始忙于军营事务,这日一早,虞莜叫上丰甯,身后采湘替她提了一篮纸墨笔砚,三人来到东牌楼前。</br></br> 牌楼底座高约十丈,分作三层,可藏兵数千人之多,战事紧张时期,亦作避险之用,镇中民众都会躲藏在此。</br></br> 三层之上有一处平台,可俯瞰城池,战时布置数百弓箭手,便成一座牢不可破的箭塔。</br></br> 平台正中竖起一座狭长高耸的哨塔,高度超出底座一倍有余,顶部可远眺长城。</br></br> 上到平台时,虞莜已有些气喘,平复过后再登哨塔,沿着狭窄的木梯盘旋向上,走走停停,花费一个多时辰,才终于到了顶层。</br></br> 今日本是个难得无风的好天气,身处塔顶,却能感觉到木质塔楼在劲风中微微晃动,仿佛置身怒涛狂浪之中的舟船。</br></br> 便是平日胆比心大的丰甯,站在这里也觉心悸,自窗口向下望了一眼,赶忙缩头转过身来,拍着胸脯颤声道:“好高,吓死我了。”</br></br> 采湘只觉脚下站不稳,圈抱住一根木柱子,低垂着头装鹌鹑。</br></br> 虞莜走上来,两腿已似灌了铅一般酸涨,慢慢挪到窗边,丰甯赶紧拽住她,“别往下看,会头晕的。”</br></br> 整个辽远边镇本就依山势而建,都督府地势颇高,由此望出去,几乎与不远处山脊上的烽火台齐高,视线越过城墙,便能望见关外草莽丛生的起伏山地。</br></br> 虞莜垂眸向下方瞥了瞥,果然眼花,双腿更软了几分,勉强靠着丰甯支撑住身体,淡声笑道:“这里视野不错。”</br></br> 丰甯不解,“你到底要干嘛,为何非得上这么高的地方来?”</br></br> “一览众山小,这才方便作画呀。”虞莜随口说着,向里退了两步,“行了,你去忙吧,回头我们自己下去。”</br></br> “那不行。”丰甯瞪眼,“太子说了,让我一天十二个时辰……不是,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得守着你。”</br></br> “这上面安全得很,哪里用你保护?”虞莜转身四下一看,示意采湘把墙角那张桌子推到窗口来,“我这一画就是一整日,这儿只巴掌大一点的地方,我是怕你守在边上闷得慌。”</br></br> 丰甯回头一看,觉得也是,便帮着采湘将这塔顶的咫尺之地略作收拾,下面一层有个炭炉,边上放着些先前哨兵用剩的木炭,便拿上来点燃,口中说道:</br></br> “你早说是来画画的,我给你背点银丝炭上来。”</br></br> 哨兵用得黑炭烧起来烟气重,好在此地四面透风,倒不必担心憋闷,走到虞莜跟前,在她手上摸了下,“冷不冷?”</br></br> 虞莜裹紧身上的斗篷,“还好。”</br></br> 大致归置好,丰甯先行离开。</br></br> 采湘早把那张歪歪斜斜的木桌擦拭了好几遍,虞莜坐在桌前,埋头翻看《水经注》,这书早在来辽远的路上,便同秦昶要了过来。</br></br> 她看一会儿书上的绘图,再抬头望一阵窗外的远山,翻到北水总论,书缝上明显有撕过的痕迹,缺失的正是有关密坨河的篇章。</br></br> 当年在南阳阅览这本书,虞莜不过五岁,字都认不全,根本称不上是阅览,那些复杂艰涩的绘图和注释,只是囫囵个刻印在记忆里。</br></br> 前世她曾默抄过一回,并非全书抄录,只是将南地水系,于南康有用的河流支脉尽数复原。</br></br> 《水经注》对于水利农事意义非凡,在秦昶眼中,却是等同于兵书舆图,重要性关乎千千万万人的生死。</br></br> 若她能抄录出来,北齐将士便不必身犯险境,带着震星雷深入敌后,而是依图在诸奚人潜袭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便能将一场探至身后的杀戮提前扼制。</br></br> 但这件事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尚有难处。</br></br> 前世她默抄半部《水经注》,损耗大量心神,几乎丢了半条命,但那时距她看过全书,不过才十数年,重要的是,幼时这段记忆从未被她抹灭。</br></br> 经历过一次死而复生,时间上又多添了五六年,且今世她刻意遗忘了太多记忆,也包括这本已经到手的《水经注》。</br></br> 杜启茂私自截下至为关键的一页,是她始料未及,尤其如今那页水路图在诸奚人手里,与秦昶性命攸关,便也是与她关连至深。</br></br> 虞莜负手立在窗边,目光顺着蜿蜒无垠的长城极目远眺。</br></br> 虽能过目不忘,但在辨认地形、分析舆图上,她的水平也不过与常人无二。</br></br> 对照书上的绘图,良久后她才勉强搞清楚,脚下身处的是燕山,密坨河则在奚山东麓,从这里无法看到。</br></br> 看来想依靠身临其境,触动记忆中被抹去的部分,这个法子眼下行不通。</br></br> 除非,亲身前往奚山。</br></br> 她凝视脚下山势,不时提笔伏案,描绘出一小部分,这般往复,画画停停,采湘在边上瞧来,确实很像在作画。</br></br> 但在虞莜来说,却是把一堆杂乱无序、难以理解的碎片,逐一拼接合成,直到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br></br> 日头由东向西缓慢攀移,阳光煦暖,将整间顶阁照得通亮,虞莜在窗前和木案间来来回回,采湘则低头做针线。</br></br> 午间,主仆二人就着茶水将带上来的点心吃了些,未时过,虞莜终于默完一页图纸,翻书对照一番,确定分毫不错,唇边缓缓漾起一丝笑容。</br></br> 此法可行。</br></br> “我睡会儿。”她备感倦怠,撑在案上的手无力低垂,头伏在上面沉沉闭目。</br></br> 心神消耗过剧,睡着了脑子仍停不下来,搭在桌沿的手指不时微微抽动。</br></br> 日影一寸寸西沉,虞莜猛地掌心一缩,指尖抠住陈旧的木板,自失重的乱梦中惊醒。</br></br> “殿下,殿下你怎么样?”采湘蹲坐在一张小杌子上,已守了将近一个时辰,见她总算醒来,心下的惶急这才稍缓。</br></br> 虞莜张大的杏眼布满血丝,半晌才回过神来,指节抵在额角,“做噩梦了。”</br></br> 第58章 五十八</br></br> “都怪你,怎么这么任性……”</br></br> 身边人都知虞莜觉浅梦多, 采湘原担忧她这么个姿势睡久了身上不舒服,犹豫要不要唤醒她先回去。</br></br> 却见着殿下阖着的眼皮下,眼珠时刻不停地转, 口唇微微翕动,像是被魇住了, 这下反而不敢强行唤醒。</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