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903章</h1>
“莫非是番禺糯酒喝多了?”
张宗勃然大怒,立刻组织军中法庭,将涉及这场内讧的几百人统一审问。
“是东路军先口出不逊!”
参与斗殴的副校尉十分委屈,向张宗告起状来,但据军法官禀报,其实是海上舟师先挑衅东路军士兵。
原来,海、陆两军矛盾,自两年前江东之战就已埋下。当时东路军推进太快,张宗抵达会稽时,敌人竟已全部投降,整场战争中,海上舟师就拿下了一个县,一时沦为笑柄,连驻地,都是东路军奉诏让出来的,可没少受人讥讽白眼。
这次他们来得早,还夺了番禺城,交割城郭时,底层水手便神气了,对友军阴阳怪气了一番。
但东路军强攻横浦关、阳山关付出了不少伤亡,他们反认为陆军流血流汗,倒是海上舟师吹着凉风捡便宜,耿将军的麾下,哪受过这委屈?
想到死在五岭的袍泽,顿时怒从心起,张嘴就骂:“张宗区区一杂号,乃是车骑大将军旧部,汝等也一样,见了东路军,当避道作揖,岂敢如此张狂!”
自家将军受了侮辱,水手们也急了,双方起了口角,进而演化为拳脚相向……
好在没动兵刃,也没出人命。
张宗皱着眉听完前因后果,东路军那边也来通气,说偏将已经严格惩办麾下,还望伏波将军息怒,张宗也笑呵呵地回复,这不过是不懂事的“孩子”撕打,身为大人,当然明白是非,两军“情谊”不会因此受任何影响。
这时,军法官再度询问,应如何处置水手们?是从重,还是从轻……
“赢了么?”张宗如此反问,让众人一愣。
“本将军是问,昨夜的架,打胜了么?”
亲信们恍然大悟,纷纷道:“大胜!东路军兵痞鼻青脸肿,而我部水兵全甲而归!”
海上舟师中,泰半来自青徐,他们吃不惯江东的稻米饭,而在海上长途行驶,数日不靠岸,所以囤积了许多干粮——主要是长安那边流行的黄面馒头,风干后可屯旬月,要吃时泡水即食,若不泡发,猛地一口咬下去,能磕掉门牙!
水兵们怀中多揣有硬馒头,此物之坚,堪比石砖,逼急了掏出来往对方脸上招呼,能不胜么?
听说架打赢了,张宗脸色一板,用最严厉的话语,给了水手们最轻的处罚:
“统统罚入底仓摇桨!”
“去合浦的海路,可长着呢!”
湛蓝的天空,满天乱飞的白海鸟落在暗黑色礁石上,五光十色的贝壳被海水冲上长滩,深绿色的红树林从中,隐约能看到猿猴飞跃的身影……
南海之美,甚于东海,但看多了也就那么一回事,而且张宗知道,他们赶在最舒适的季节南征,若是其他时候,酷暑卑热、瘴疫蛇虫,能夺走船上一半人的性命。
提起合浦郡,少数人会想到珍珠玳瑁等名贵贡品,多数人则脸色微变,在中原,合浦是悲苦的代名词,也是近百年来,最著名的流放圣地呢?
从汉成帝开始,到新莽时期,流放合浦的王公大臣,就多达十余波。交州已经够偏僻了,合浦郡更有崇山峻岭与番禺、苍梧等地隔开,转过身就是咸苦的大海,无处可逃,流放犯多半早夭。
许多军官由此产生一个推断:“既然多是流刑之人后代,合浦郡百姓,应当痛恨汉家,大魏王师一至,自然传檄而定罢?”
张宗却没这么乐观,这场战争,为避免强攻五岭伤亡太大,他们打了一个时间差:刘秀主力尚在交趾、九真平叛,汉军舟师则在日南。
而现在,听说刘秀娶了征贰,汉骆已如一体,回师合浦,此地的抵抗,将比南海更加剧烈。
但胜利肯定属于他们,就张宗所知,中路军的岑彭,也已攻入苍梧,耿伯昭会与他汇合,两位大将由北向南平推,逼近合浦。
张宗的任务,还是抄后路,从海上配合中、东二路陆师,彻底将刘秀困死在这南海之滨,结束十余年的汉魏之战!
就在这时,海岸线陡然一变,从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舰队向南航行两天后,海岸又向西延伸……
这其实是一个半岛:雷州半岛,北部与大陆项梁,东西南三面临海面洋,犹如一只探波锁海的巨爪,横伸入海!扼琼州海峡之咽喉,浅浅数十里相隔的,正是汉朝弃置多年的海南岛。
只要穿过海峡,就能抵达他们的中转站:徐闻港。
交州三大港:合浦、徐闻、番禺。徐闻县就在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滩涂宽阔。汉武帝以后,南海诸国前来入贡,大多由此上岸,而来自中原的冒险者,追求海中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也从此南下,蛮夷贾船,往来不绝,由此造就了徐闻港的繁荣。
穿越海峡之日,正好是武德十七年(公元41年)正月初一,天亮启程前,张宗举行了小小的庆祝仪式,与诸军吏遥拜北方第五皇帝所在,又以二牢献祭南海神”不廷胡余”,据说此神脸似人面,两耳缠绕着两条青蛇,脚踩着两条赤蛇,其喜怒控制着海上天气。
祭罢,客串巫师的导航吏,记录了今日的水文气候:
“本日天气晴朗,波浪却高。”
神飨后的肉是不能浪费的,厌倦了腌肉咸鱼的船员,终于吃到新鲜猪羊。
等他们饱餐一顿上路,正巧是西北风,众船顶着风艰难前进,右边是浅白色的大陆海滩,左边是模模糊糊的珠崖故郡,后面是一条条船迹白线,而前方……
在前数里的领航船上,忽然升起了红色的旗帜!
那是遇敌的标志!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宗所在的旗舰“琅琊台”上,他迅速来到船舷,举起千里镜望向远处。
徐闻港已遥遥在望,但就在海峡洋面上,却停泊着许许多多船只。
最初还以为是出逃的难民船,但它们且排列有序,头向东方。再近时,便能分辨出楼船、大翼、艨艟之类,小船数量更多达数百!
整个交州的船,都集中在此了?
其中几艘,还悬着炎炎汉旗。
放下千里镜,张宗脸上尽是激动。
成军近十年,海上舟师也算攻城略地,对得起皇帝的投入,唯一的遗憾,便是水上未逢敌手。不料今日,竟将迎来海上初战!
对面正是汉家最后的舟师,由宿将臧宫所领,他去年刚被刘秀拜为“横海大将军”。
一个月前,臧宫刚从日南郡回到合浦,却惊闻番禺已陷。南海的败局难以挽回,他们知道,徐闻将是敌船下一个目标,而眼前这道海峡,正是必经之路!
回过头,臧宫望向在南国被晒得漆黑的长江舟师老兄弟们。
“诸君。”
臧宫的话中,带着悲壮与决绝,一如那些浴血江汉、身丧两淮的袍泽们。
“大汉,已无路可退了!”
番外10 入海(终)
时代变了!
站在“琅琊台号”船舷上,魏伏波将军张宗目送眼前的敌船在炮声中沉没,旋即放目四望,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役,双方在狭窄的海峡上遭遇,避无可避,风向还对汉军有利,除了寻常的楼船艨艟大翼外,臧宫令人多造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魏船。
张宗则用了雁翎阵,以南北向结队,船头对准来敌。
传统水战一般在百步内,才能互射弓弩,十步之内,则用钩拒你推我攮,也有依靠艨艟撞角直接冲阵,跳帮上船短兵相接的。
这次却不同,远在百步开外,魏船先锋队的舰首炮便火力齐发,声震海峡!
尽管这种距离发炮准头感人,但气势很足,汉军中近半船只迟疑放缓速度,剩下的则依然向前。海峡再窄也比长江宽,布置在前的火船被轻松避开,或钩住拖到一边。双方接近到五十步内,汉船只能以大黄弩及强弓击敌,对方却将楼船上黑漆漆的炮口对准了他们……
汉军战船颇为英勇,常无畏地靠近,试图撞击同归于尽;汉军水兵也表现不俗,他们中多有南海采珠人,水性良好,甚至超过了训练多年的魏军水手,跳帮时嗷嗷叫着,不惧死亡。
战果却是一边倒,从日中到日昳,短短一个时辰,放眼周遭,汉军舟船开始大败退,来时顺风,如今成了逆风,魏军舟船紧追不舍……
许多汉船逃不掉,只能放弃抵抗,或全船悬旗投降,或在中炮起火后,鬼哭狼嚎地跳海求生,期盼能游回十余里外的岸上。
张宗最关注的,自然还是敌军首领的旗舰。
那是一艘庞大的楼船,一看就是用南方巨木建造,高耸的桅杆,高低有序的兵楼,如今却在魏船的围攻下千疮百孔,船首倾斜向上,船尾正慢慢滑入海底……
在千里镜中细细观察这艘船,在百多名幸存水手中,张宗发现一位以布裹创,仍坚持在甲板上的将军,或许便是汉“横海大将军”臧宫。
船倾斜得更严重了,汉军不再挣扎用头盔、木桶勺水,陆续有人跃入海中,试图逃离厄运。
“莫非是番禺糯酒喝多了?”
张宗勃然大怒,立刻组织军中法庭,将涉及这场内讧的几百人统一审问。
“是东路军先口出不逊!”
参与斗殴的副校尉十分委屈,向张宗告起状来,但据军法官禀报,其实是海上舟师先挑衅东路军士兵。
原来,海、陆两军矛盾,自两年前江东之战就已埋下。当时东路军推进太快,张宗抵达会稽时,敌人竟已全部投降,整场战争中,海上舟师就拿下了一个县,一时沦为笑柄,连驻地,都是东路军奉诏让出来的,可没少受人讥讽白眼。
这次他们来得早,还夺了番禺城,交割城郭时,底层水手便神气了,对友军阴阳怪气了一番。
但东路军强攻横浦关、阳山关付出了不少伤亡,他们反认为陆军流血流汗,倒是海上舟师吹着凉风捡便宜,耿将军的麾下,哪受过这委屈?
想到死在五岭的袍泽,顿时怒从心起,张嘴就骂:“张宗区区一杂号,乃是车骑大将军旧部,汝等也一样,见了东路军,当避道作揖,岂敢如此张狂!”
自家将军受了侮辱,水手们也急了,双方起了口角,进而演化为拳脚相向……
好在没动兵刃,也没出人命。
张宗皱着眉听完前因后果,东路军那边也来通气,说偏将已经严格惩办麾下,还望伏波将军息怒,张宗也笑呵呵地回复,这不过是不懂事的“孩子”撕打,身为大人,当然明白是非,两军“情谊”不会因此受任何影响。
这时,军法官再度询问,应如何处置水手们?是从重,还是从轻……
“赢了么?”张宗如此反问,让众人一愣。
“本将军是问,昨夜的架,打胜了么?”
亲信们恍然大悟,纷纷道:“大胜!东路军兵痞鼻青脸肿,而我部水兵全甲而归!”
海上舟师中,泰半来自青徐,他们吃不惯江东的稻米饭,而在海上长途行驶,数日不靠岸,所以囤积了许多干粮——主要是长安那边流行的黄面馒头,风干后可屯旬月,要吃时泡水即食,若不泡发,猛地一口咬下去,能磕掉门牙!
水兵们怀中多揣有硬馒头,此物之坚,堪比石砖,逼急了掏出来往对方脸上招呼,能不胜么?
听说架打赢了,张宗脸色一板,用最严厉的话语,给了水手们最轻的处罚:
“统统罚入底仓摇桨!”
“去合浦的海路,可长着呢!”
湛蓝的天空,满天乱飞的白海鸟落在暗黑色礁石上,五光十色的贝壳被海水冲上长滩,深绿色的红树林从中,隐约能看到猿猴飞跃的身影……
南海之美,甚于东海,但看多了也就那么一回事,而且张宗知道,他们赶在最舒适的季节南征,若是其他时候,酷暑卑热、瘴疫蛇虫,能夺走船上一半人的性命。
提起合浦郡,少数人会想到珍珠玳瑁等名贵贡品,多数人则脸色微变,在中原,合浦是悲苦的代名词,也是近百年来,最著名的流放圣地呢?
从汉成帝开始,到新莽时期,流放合浦的王公大臣,就多达十余波。交州已经够偏僻了,合浦郡更有崇山峻岭与番禺、苍梧等地隔开,转过身就是咸苦的大海,无处可逃,流放犯多半早夭。
许多军官由此产生一个推断:“既然多是流刑之人后代,合浦郡百姓,应当痛恨汉家,大魏王师一至,自然传檄而定罢?”
张宗却没这么乐观,这场战争,为避免强攻五岭伤亡太大,他们打了一个时间差:刘秀主力尚在交趾、九真平叛,汉军舟师则在日南。
而现在,听说刘秀娶了征贰,汉骆已如一体,回师合浦,此地的抵抗,将比南海更加剧烈。
但胜利肯定属于他们,就张宗所知,中路军的岑彭,也已攻入苍梧,耿伯昭会与他汇合,两位大将由北向南平推,逼近合浦。
张宗的任务,还是抄后路,从海上配合中、东二路陆师,彻底将刘秀困死在这南海之滨,结束十余年的汉魏之战!
就在这时,海岸线陡然一变,从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舰队向南航行两天后,海岸又向西延伸……
这其实是一个半岛:雷州半岛,北部与大陆项梁,东西南三面临海面洋,犹如一只探波锁海的巨爪,横伸入海!扼琼州海峡之咽喉,浅浅数十里相隔的,正是汉朝弃置多年的海南岛。
只要穿过海峡,就能抵达他们的中转站:徐闻港。
交州三大港:合浦、徐闻、番禺。徐闻县就在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滩涂宽阔。汉武帝以后,南海诸国前来入贡,大多由此上岸,而来自中原的冒险者,追求海中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也从此南下,蛮夷贾船,往来不绝,由此造就了徐闻港的繁荣。
穿越海峡之日,正好是武德十七年(公元41年)正月初一,天亮启程前,张宗举行了小小的庆祝仪式,与诸军吏遥拜北方第五皇帝所在,又以二牢献祭南海神”不廷胡余”,据说此神脸似人面,两耳缠绕着两条青蛇,脚踩着两条赤蛇,其喜怒控制着海上天气。
祭罢,客串巫师的导航吏,记录了今日的水文气候:
“本日天气晴朗,波浪却高。”
神飨后的肉是不能浪费的,厌倦了腌肉咸鱼的船员,终于吃到新鲜猪羊。
等他们饱餐一顿上路,正巧是西北风,众船顶着风艰难前进,右边是浅白色的大陆海滩,左边是模模糊糊的珠崖故郡,后面是一条条船迹白线,而前方……
在前数里的领航船上,忽然升起了红色的旗帜!
那是遇敌的标志!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宗所在的旗舰“琅琊台”上,他迅速来到船舷,举起千里镜望向远处。
徐闻港已遥遥在望,但就在海峡洋面上,却停泊着许许多多船只。
最初还以为是出逃的难民船,但它们且排列有序,头向东方。再近时,便能分辨出楼船、大翼、艨艟之类,小船数量更多达数百!
整个交州的船,都集中在此了?
其中几艘,还悬着炎炎汉旗。
放下千里镜,张宗脸上尽是激动。
成军近十年,海上舟师也算攻城略地,对得起皇帝的投入,唯一的遗憾,便是水上未逢敌手。不料今日,竟将迎来海上初战!
对面正是汉家最后的舟师,由宿将臧宫所领,他去年刚被刘秀拜为“横海大将军”。
一个月前,臧宫刚从日南郡回到合浦,却惊闻番禺已陷。南海的败局难以挽回,他们知道,徐闻将是敌船下一个目标,而眼前这道海峡,正是必经之路!
回过头,臧宫望向在南国被晒得漆黑的长江舟师老兄弟们。
“诸君。”
臧宫的话中,带着悲壮与决绝,一如那些浴血江汉、身丧两淮的袍泽们。
“大汉,已无路可退了!”
番外10 入海(终)
时代变了!
站在“琅琊台号”船舷上,魏伏波将军张宗目送眼前的敌船在炮声中沉没,旋即放目四望,寻找下一个目标。
此役,双方在狭窄的海峡上遭遇,避无可避,风向还对汉军有利,除了寻常的楼船艨艟大翼外,臧宫令人多造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魏船。
张宗则用了雁翎阵,以南北向结队,船头对准来敌。
传统水战一般在百步内,才能互射弓弩,十步之内,则用钩拒你推我攮,也有依靠艨艟撞角直接冲阵,跳帮上船短兵相接的。
这次却不同,远在百步开外,魏船先锋队的舰首炮便火力齐发,声震海峡!
尽管这种距离发炮准头感人,但气势很足,汉军中近半船只迟疑放缓速度,剩下的则依然向前。海峡再窄也比长江宽,布置在前的火船被轻松避开,或钩住拖到一边。双方接近到五十步内,汉船只能以大黄弩及强弓击敌,对方却将楼船上黑漆漆的炮口对准了他们……
汉军战船颇为英勇,常无畏地靠近,试图撞击同归于尽;汉军水兵也表现不俗,他们中多有南海采珠人,水性良好,甚至超过了训练多年的魏军水手,跳帮时嗷嗷叫着,不惧死亡。
战果却是一边倒,从日中到日昳,短短一个时辰,放眼周遭,汉军舟船开始大败退,来时顺风,如今成了逆风,魏军舟船紧追不舍……
许多汉船逃不掉,只能放弃抵抗,或全船悬旗投降,或在中炮起火后,鬼哭狼嚎地跳海求生,期盼能游回十余里外的岸上。
张宗最关注的,自然还是敌军首领的旗舰。
那是一艘庞大的楼船,一看就是用南方巨木建造,高耸的桅杆,高低有序的兵楼,如今却在魏船的围攻下千疮百孔,船首倾斜向上,船尾正慢慢滑入海底……
在千里镜中细细观察这艘船,在百多名幸存水手中,张宗发现一位以布裹创,仍坚持在甲板上的将军,或许便是汉“横海大将军”臧宫。
船倾斜得更严重了,汉军不再挣扎用头盔、木桶勺水,陆续有人跃入海中,试图逃离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