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给儿子送行的顾朻夫妻也是猝不及防,看着一群官员带着一大群学子被侍卫们拦在码头外面,高呼:“赵瑞、窦翊狼子野心,裂国分疆,意图谋反!”
第170章
朝中早就有人对赵淩不满,背地里骂得多脏的都有。
说赵淩就是个奸佞小人,哄骗太后、哄骗太上皇、哄骗皇帝、哄骗太子。
说赵淩以色惑人,让窦荣这么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放弃凉州主战场,放弃镇国公的爵位,转而去训练不知所谓的水军,碌碌无为。
说赵淩跟太监走得近,奴颜谄媚,没有节操。
说赵淩大肆敛财,生活奢靡无度等等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赵淩升官太快,权力太大。
他自己是不觉得自己的升官速度有多快,毕竟他爹赵骅二十五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
只是赵骅当年的情形和赵淩完全不一样。
赵骅当年在神都,可谓势单力孤,靠着自身能力被顾潥看重,又得到管博澹夫妻像对待亲子女那样教导,才在神都勉强站稳脚跟。
赵骅高中探花的时候,顾潥刚亲政不久,要培养自己的班底,提升了大量的年轻官员,赵骅只是其中之一。
当时还有如今的景尚书分摊火力。
景尚书当年也是青年才俊,家世好学问好,办事能力强,行事高调张扬。
赵骅并不算太显眼。
赵骅行事相当谨言慎行,一直到现在,赵家行事都很低调。
赵淩就不一样了。
赵淩从小开始的经历就有攀附的嫌疑,其后做出的功绩,难免带点神话色彩。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那不就是运气嘛。
赵淩只是运气好,所以什么好事都让他碰上了。
读书成绩确实不错,但会试不过第五名,外面没有流传的诗作,连文章都很少,考上状元是因为赵淩跟顾潥关系好。
至于赵淩一手把市舶司壮大,发展宁吴,那是他手上有钱有资源。
有那么多钱和资源,谁上都行。
总之,赵淩如今的成就,全是靠骗靠哄得来的,自身就是个不学无术天天招猫逗狗的纨绔子弟。
一直到赵淩一力主张让女子参加科考担任官员,这下完全戳到了这群人的肺管子。
只是平时他们闹不到赵淩跟前,更闹不到皇帝面前,现在可算是被他们逮到机会了。
其实这些人不清楚赵淩具体做了什么,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层级不够,并没有够到权力的核心圈子。
赵淩拿出一篇制作火药的小论文,给他们看,他们敢看吗?
赵骅还把小论文挖坑埋在书房里呢。
至于赵淩写的文章,参加科举的文章都是封存在翰林院的,一般情况下,除了翰林院的人和当时的考官,别的官员基本看不到。
另外赵淩“找到”的牧草还能说是运气好,后头推广的玉米……象州外国商人又不是一天冒出来的,怎么赵淩能弄到香料种子和玉米种子?
改良琉璃、制造蒸汽机、烧水泥这样的事情,他们全都是睁眼瞎。
赵淩现在的官职,一是因为他当初年纪小,上头想着压一压;二是上头现在没有缺可以让他升;三是赵淩自己没什么意愿。
这些弹劾他的人有一点倒是说得对,赵淩的权力确实很大,几乎没什么约束,想干嘛就干嘛,把“便宜行事”用到了极处。
但这些人也不看看,他那么大的权力自由度是怎么来的?
再说他哪里真的那么自由了?
他奏折写得少,不代表他和皇帝的沟通少啊。
顾朻本来送儿子远行还有点小感伤。
孩子长这么大,头一回离开他的羽翼,虽说以前也在吴州住过小半年,身边有人照顾,但总归有些不放心。
现在被这么一折腾,顾朻顿时什么想法都没了,对赵淩他们摆摆手:“上船吧,别耽搁了。”
他这个新帝登基没出重拳,别人以为他不打人是吧?
余姝看着他开始同手同脚,就知道他情绪有些起来,赶紧扯了他一下,表面看是挽着他的手,小声道:“没得为了这些人生气。”
景尚书躬身请命:“臣请和这些人辩一辩。”
女子参加科举,可以入仕,确实是赵淩提出来的;但是能够成为政令推行下去,那是通过了朝会,由整个吏部在执行。
景尚书作为吏部尚书,这时候站出来应当应分。
至于这群人说的谋反,纯属胡咧咧。
赵家拿什么去谋反?
真以为有一个窦荣就能谋反了?
现在窦荣掌握的水军确实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离了大虞朝廷的支持,船呢?兵器呢?
真以为靠着一腔热血就能造反?
赵淩和窦荣在宁吴几年,这群人就算不知道顾潥他们也在海州吴州,总知道太子监国吧?
景尚书都站出来了,赵骅更得站出来。
没别的,他是亲爹。
然后这两人都没抢过赵王氏。
她是嫡母,还是下一科要考状元的女子。
虽说考不考这个状元,都不影响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官身,对于这个世间的女子很重要。
她想世间的女子多一条出路,少一点身不由己。
她这么多年,把慈幼院附属的一个小学一直开到现在的弘瑞学堂,教授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
尤其是在码头这样的地方,不少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管事都上过弘瑞学堂。
他们大概知道景尚书和赵尚书是高官,但官职再怎么高,也不能高过山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赵王氏一站出来,码头上几乎一大半的工人都下意识立正站好,做出聆听山长教诲的样子。
“山长好!”
赵王氏微笑:“你们好。”又面对一众明显被吓了一跳的官员和学子说道,“我知道你们在不满什么,无非就是不满自己的地位可能会被女子影响。可你们为什么会担心这个呢?”
一群人顿时几乎跳起来高声大喊,什么牝鸡司晨,什么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之类。
话还没说完,围拢到码头上的许多女工顿时丢出手上的垃圾甚至小石子。
“呸!我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和家里人,不出来干活,在家相夫教子?谁给我多一口饭吃?”
生存,这是老百姓最低的要求。
这群读书人高高在上惯了,不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也看不到平民百姓。
今天因为送行的队伍中有皇帝皇后,赵王氏作为命妇,特意按照礼仪打扮过,虽然没有像参加宫宴那般隆重,一身装扮从头到脚也都很华贵庄重。
她如今也不是什么只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当家主母,而是有一番自己事业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的山长,由里到外气势迫人:“圣人言,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就是‘父’的责任。若是‘父’教不好,倒确实得由女子来管教丈夫和孩子。”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看向一群闹事的官员学子,只差没明摆着说他们爹没把他们教好,才让他们出来乱吠。
“诸位都是百姓的父母官,或者想成为父母官。父亲的角色都没有当好,母亲的角色想必更没能力当好。做父母的,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缺衣少食,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勤勉上进,只知有子,不知有女。诸位就是被这样教养长大的?也是这么教育你们自己子女的?还是你们只孝敬自己的父亲,不孝敬自己的母亲?”
没家教!
没教养!
数典忘祖!
这些官员和学子,都是自诩文人,不管背地里怎么样,平时都是自诩君子,品行高洁,做出一副姿态来。
官员们高高在上惯了,其实大部分官员都不怎么关心平民百姓如何。
爱民如子的官员是极少数。
只是这种事情好做不好说。
无论是官员还是学子,不能张口就说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谁管百姓死活这样的话。
要脸。
整个码头瞬间安静。
还是顾朻说道:“记下这些人,看看他们家是怎么教育的,是怎么孝顺父母的。”
一群闹事的官员和学子瞬间脸色惨白。
谁家能真正没一点龃龉?
真正能说得上一句家风清正的官员,整个朝廷能有几个?
现在顾朻说这个话,哪怕他们真的家风清正也没用,而是说明他们的仕途到此为止。
顾朻的话还没说完,“不是说赵侍郎谋反?来人,全都带走。朕好好听听,赵侍郎怎么谋反了。”
赵淩是他看着长大的,什么性子他最清楚不过。
虽说他时不时会酸两句父皇待赵淩比待自己亲,其实内心很清楚,赵淩再怎么受重视,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可能高过自己。
赵淩从小就一直站在这边,甚至因为赵淩的一部分原因,他从太子到如今登基走得格外顺畅。
第170章
朝中早就有人对赵淩不满,背地里骂得多脏的都有。
说赵淩就是个奸佞小人,哄骗太后、哄骗太上皇、哄骗皇帝、哄骗太子。
说赵淩以色惑人,让窦荣这么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放弃凉州主战场,放弃镇国公的爵位,转而去训练不知所谓的水军,碌碌无为。
说赵淩跟太监走得近,奴颜谄媚,没有节操。
说赵淩大肆敛财,生活奢靡无度等等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赵淩升官太快,权力太大。
他自己是不觉得自己的升官速度有多快,毕竟他爹赵骅二十五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
只是赵骅当年的情形和赵淩完全不一样。
赵骅当年在神都,可谓势单力孤,靠着自身能力被顾潥看重,又得到管博澹夫妻像对待亲子女那样教导,才在神都勉强站稳脚跟。
赵骅高中探花的时候,顾潥刚亲政不久,要培养自己的班底,提升了大量的年轻官员,赵骅只是其中之一。
当时还有如今的景尚书分摊火力。
景尚书当年也是青年才俊,家世好学问好,办事能力强,行事高调张扬。
赵骅并不算太显眼。
赵骅行事相当谨言慎行,一直到现在,赵家行事都很低调。
赵淩就不一样了。
赵淩从小开始的经历就有攀附的嫌疑,其后做出的功绩,难免带点神话色彩。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那不就是运气嘛。
赵淩只是运气好,所以什么好事都让他碰上了。
读书成绩确实不错,但会试不过第五名,外面没有流传的诗作,连文章都很少,考上状元是因为赵淩跟顾潥关系好。
至于赵淩一手把市舶司壮大,发展宁吴,那是他手上有钱有资源。
有那么多钱和资源,谁上都行。
总之,赵淩如今的成就,全是靠骗靠哄得来的,自身就是个不学无术天天招猫逗狗的纨绔子弟。
一直到赵淩一力主张让女子参加科考担任官员,这下完全戳到了这群人的肺管子。
只是平时他们闹不到赵淩跟前,更闹不到皇帝面前,现在可算是被他们逮到机会了。
其实这些人不清楚赵淩具体做了什么,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层级不够,并没有够到权力的核心圈子。
赵淩拿出一篇制作火药的小论文,给他们看,他们敢看吗?
赵骅还把小论文挖坑埋在书房里呢。
至于赵淩写的文章,参加科举的文章都是封存在翰林院的,一般情况下,除了翰林院的人和当时的考官,别的官员基本看不到。
另外赵淩“找到”的牧草还能说是运气好,后头推广的玉米……象州外国商人又不是一天冒出来的,怎么赵淩能弄到香料种子和玉米种子?
改良琉璃、制造蒸汽机、烧水泥这样的事情,他们全都是睁眼瞎。
赵淩现在的官职,一是因为他当初年纪小,上头想着压一压;二是上头现在没有缺可以让他升;三是赵淩自己没什么意愿。
这些弹劾他的人有一点倒是说得对,赵淩的权力确实很大,几乎没什么约束,想干嘛就干嘛,把“便宜行事”用到了极处。
但这些人也不看看,他那么大的权力自由度是怎么来的?
再说他哪里真的那么自由了?
他奏折写得少,不代表他和皇帝的沟通少啊。
顾朻本来送儿子远行还有点小感伤。
孩子长这么大,头一回离开他的羽翼,虽说以前也在吴州住过小半年,身边有人照顾,但总归有些不放心。
现在被这么一折腾,顾朻顿时什么想法都没了,对赵淩他们摆摆手:“上船吧,别耽搁了。”
他这个新帝登基没出重拳,别人以为他不打人是吧?
余姝看着他开始同手同脚,就知道他情绪有些起来,赶紧扯了他一下,表面看是挽着他的手,小声道:“没得为了这些人生气。”
景尚书躬身请命:“臣请和这些人辩一辩。”
女子参加科举,可以入仕,确实是赵淩提出来的;但是能够成为政令推行下去,那是通过了朝会,由整个吏部在执行。
景尚书作为吏部尚书,这时候站出来应当应分。
至于这群人说的谋反,纯属胡咧咧。
赵家拿什么去谋反?
真以为有一个窦荣就能谋反了?
现在窦荣掌握的水军确实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离了大虞朝廷的支持,船呢?兵器呢?
真以为靠着一腔热血就能造反?
赵淩和窦荣在宁吴几年,这群人就算不知道顾潥他们也在海州吴州,总知道太子监国吧?
景尚书都站出来了,赵骅更得站出来。
没别的,他是亲爹。
然后这两人都没抢过赵王氏。
她是嫡母,还是下一科要考状元的女子。
虽说考不考这个状元,都不影响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官身,对于这个世间的女子很重要。
她想世间的女子多一条出路,少一点身不由己。
她这么多年,把慈幼院附属的一个小学一直开到现在的弘瑞学堂,教授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
尤其是在码头这样的地方,不少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管事都上过弘瑞学堂。
他们大概知道景尚书和赵尚书是高官,但官职再怎么高,也不能高过山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赵王氏一站出来,码头上几乎一大半的工人都下意识立正站好,做出聆听山长教诲的样子。
“山长好!”
赵王氏微笑:“你们好。”又面对一众明显被吓了一跳的官员和学子说道,“我知道你们在不满什么,无非就是不满自己的地位可能会被女子影响。可你们为什么会担心这个呢?”
一群人顿时几乎跳起来高声大喊,什么牝鸡司晨,什么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之类。
话还没说完,围拢到码头上的许多女工顿时丢出手上的垃圾甚至小石子。
“呸!我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和家里人,不出来干活,在家相夫教子?谁给我多一口饭吃?”
生存,这是老百姓最低的要求。
这群读书人高高在上惯了,不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也看不到平民百姓。
今天因为送行的队伍中有皇帝皇后,赵王氏作为命妇,特意按照礼仪打扮过,虽然没有像参加宫宴那般隆重,一身装扮从头到脚也都很华贵庄重。
她如今也不是什么只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当家主母,而是有一番自己事业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的山长,由里到外气势迫人:“圣人言,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就是‘父’的责任。若是‘父’教不好,倒确实得由女子来管教丈夫和孩子。”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看向一群闹事的官员学子,只差没明摆着说他们爹没把他们教好,才让他们出来乱吠。
“诸位都是百姓的父母官,或者想成为父母官。父亲的角色都没有当好,母亲的角色想必更没能力当好。做父母的,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缺衣少食,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勤勉上进,只知有子,不知有女。诸位就是被这样教养长大的?也是这么教育你们自己子女的?还是你们只孝敬自己的父亲,不孝敬自己的母亲?”
没家教!
没教养!
数典忘祖!
这些官员和学子,都是自诩文人,不管背地里怎么样,平时都是自诩君子,品行高洁,做出一副姿态来。
官员们高高在上惯了,其实大部分官员都不怎么关心平民百姓如何。
爱民如子的官员是极少数。
只是这种事情好做不好说。
无论是官员还是学子,不能张口就说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谁管百姓死活这样的话。
要脸。
整个码头瞬间安静。
还是顾朻说道:“记下这些人,看看他们家是怎么教育的,是怎么孝顺父母的。”
一群闹事的官员和学子瞬间脸色惨白。
谁家能真正没一点龃龉?
真正能说得上一句家风清正的官员,整个朝廷能有几个?
现在顾朻说这个话,哪怕他们真的家风清正也没用,而是说明他们的仕途到此为止。
顾朻的话还没说完,“不是说赵侍郎谋反?来人,全都带走。朕好好听听,赵侍郎怎么谋反了。”
赵淩是他看着长大的,什么性子他最清楚不过。
虽说他时不时会酸两句父皇待赵淩比待自己亲,其实内心很清楚,赵淩再怎么受重视,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可能高过自己。
赵淩从小就一直站在这边,甚至因为赵淩的一部分原因,他从太子到如今登基走得格外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