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83章</h1>
说温玉是侍弄花草的女婢她信,但要说她与张刺史没有半点关系,她不信。
不难为何入京还要带这么一个丫鬟一起呢?
难道是边随行边种花吗?
不过——张刺史都未曾对她这样的女娘动过心,怎又会对一个脏兮兮的丫鬟动心呢?
怕就怕这丫鬟藏了什么不好的心思。
她好歹也是在这深宫中长大的,有些坏心思她李姝还是看得清楚的。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入宫之前就听到皇兄正在苦心为张刺史治眼疾。
到时候,她再以这份恩情为要挟,就不怕张刺史不是她的,也不怕有些一门坏心思的人往他身上扑。
而另一边的凌侍卫知道长公主反问的字里行间的意义,也不好再寻由头将温玉带进去。
毕竟若再辩驳,长公主肯定起疑,要是知道温玉和张郎君两人已暗心相许,怕依长公主的脾性不知道要怎么闹起来。
这样反倒还会害了温玉和张郎君。
于是凌侍卫躬身道:“回殿下,她就一个侍弄花草的丫鬟,的确不值得郎君牵挂。倒是我非常挂念郎君,殿下可否与我一起去看望?”
一提及张刺史,李姝不好的脾气已然消了一大半,手搭在大宫女手上,冷哼一声便与凌侍卫一同进去了。
殿门外便只剩下守卫邱云来和温玉二人静静站着。
而看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她身旁擦身而过,温玉感觉心底那股波动更甚,似从里升起一层黑色的巨大波涛,要将她那些不该有的心绪全给吞没。
独独只留给她落寞。
为何偏偏不允许她进?
温玉或许早知道了,那句“自小长大的情谊”就能说明一切:
长公主殿下心悦于张郎君。
而张郎君呢?
他是个极好的人,长公主也是个很好的人……可温玉不是——
她除了身份低微,心思也脏的人。
这样一看,长公主殿下是与张郎君极配的人。
而她与郎君在一起,只是玷污……
所以她才不配进去看望张郎君,连一道小小的殿门也跨越不过……
“喂,姑娘,你别傻站着了,去掖庭收拾一下吧。”
邱云来见温玉一人痴傻地站在殿门口,终觉得不妥,便想着叫她去梳洗歇息一番,以免在宫内冲撞了其他贵人。
可温玉却摇了摇头,不管怎样,她还是想见郎君一眼,哪怕仅有一眼。
他安好,她才能心安。
且郎君答应过,无论面对什么都会带上她。要是她突然离开,错过了相见机会可不太好。
“哎!”
邱云来见劝说无果后,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递给了温玉:
“这宫内最重视礼仪规训,况且这里头还有圣上呢,要是被圣上见到你这副样子被惊扰了,饶你家郎君再怎么得信,也保不住你受罚。”
“这是我擦汗的巾帕,姑娘若不嫌弃,就将就用着擦脸吧。”
温玉淡淡地看着那灰色调的巾帕了一会儿后,还是接过往脸上擦拭。
这位守卫说的对,这里是皇宫,不是其他地方,容不得她胡来。
待脸上的脏污和尘埃一一被擦去,干净洁白的脸庞才慢慢显露,尤其是那双湿漉漉的眼睛在天还微蒙蒙亮的时候显得清冷透彻。
一旁看着的邱云来不由地吃惊了,这才后知后觉为何长公主偏偏不许她进殿了。
“谢谢,还给你。”温玉擦完便伸手还给了他。
“不…不客气。”
邱云来一时紧张,略有些迟钝的回应了她。
但接过手帕后还是忍不住偷瞄了温玉一眼,忽而又瞧见她发梢上的凌乱和灰尘,似是觉得这灰尘太煞她这张美丽的面庞。
于是乎,他不由地上前想用手帕去擦她的发梢。
但温玉一下就躲过了:“侍卫大哥,多谢你的好意,我自己整理。”
天生地对不熟的人防备,她默默离开他几步位置,扯开发带,墨色的长发披在后肩,宛若一匹乌亮的绸缎,在风中微微荡起波漾。
但也仅一会儿,温玉便扑开了灰尘,将发带缠上,发髻编好,收回了那些风景。
邱云来也怕自己的眼神打搅姑娘,便转过身来认真值守,二人又在这静静等候。
可不知等了多久,忽地,一阵马蹄声平地响起。
这是宫中很少能发生的声音,邱云来立刻警觉,抽出刀挡在温玉身前:
“姑娘,往后稍一下,我保护你!”
温玉听话的往后躲了一下,却看见远处一位身穿金甲的士兵高举着一封信赶来,嘴里还急呼:“紧急密报!紧急密报!”
闻言,邱云来撤下防备,大声喊道:可有信物?”
稍即,那位金甲士兵便掏出一块玉牌,彰显他的身份。
而还不待温玉看清楚,邱云来就直接冲进殿内,高呼:“圣上,御林军求见。”
而那位士兵也急不可耐的样子下了马车,也硬生生闯入殿内。
现下,便只剩下温玉一人不明情况地站在殿外。
不是已经抓住叛党的消息了吗?
他们行事如此匆忙究竟是又发生何事?
温玉疑惑地抬头望天,天始终是灰蒙蒙的,连刚露出的一点曦光也被乌云一点一点吞没。
第62章 京城之乱
◎皇朝往事◎
“报!御林军王义求见!”
王义匆匆进屋,跪在前殿大堂的中央,瞬间吸引屋内八人的注意。
其中一人低沉威严地问:“王义,发生何事了?”
“禀告陛下。”王义面色十分凝重,“敦王此刻已在京城外聚集几万军马,正欲要围攻皇宫!”
“什么!”一个比圣上还激动的老者愤愤不平道,“陛下还没有治他的罪,他就这么按捺不住想篡位了吗?”
“怎会发生如此慌乱的事情,皇宫内军马甚少,怎地顶得住?”与暴跳如雷的老头不同,另一位老头倒显得忧虑过重。
“左相,右相,事已至此,我们还是谢谢该如何应对吧!”
李逸率先冷静下来道。
敦亲王,是先帝李锦的弟弟李成,亦是李逸的皇叔。
而他的突然谋反,李逸有些意外,又有些意料之中。
毕竟敦王的狼子野心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而是从始至终一直都有。
在李逸继位前就曾见过。
缘由和时间要从先辈那代追溯起,敦王李成与先帝李锦一起皆是太皇太后所出,可谓是亲兄弟。
但李锦比敦王先几年出生,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且恰好李锦出生那天还逢祥云笼罩的吉象,司天监称其能带来山河永固、国祚绵长。
此话一出,李锦便颇得当时的太上皇和太皇太后喜爱,一满周岁就定为东宫太子,由太上皇亲自教养。
而敦王与其他皇子,则都是太师授课,并无多少偏爱。
甚至是到成年后,太上皇怕他们有异心,在他们成年后就相继赶去封地,并下诏:“没有帝令,永不许回京。若擅自回京,等同谋反!”
因此,先帝李锦便安安稳稳地做了东宫太子年十几年,稍后太上皇告病退位,又让李锦安稳坐上皇帝的位置,一统天下。
本以为这种国泰民安,兄友弟恭的日子会长久。
却没成想,在先帝李锦三十五岁寿诞宴邀各位亲王时,天生异象。
疟疾横肆,京城每个人都得了重疾,横卧在床。
一同来祝贺的亲王和先帝李锦也中了招。
但蹊跷的是,敦王李成在生病后的短短几日里就恢复了正常,还宣称自己已找到一味解药,能解百姓之疾苦。
不过草药有限,先帝李锦仅给自己留一点,便都免费分发给城中百姓,以至于他的病治标不治本,仍旧饱受抓耳挠心之痛。
而敦王李成恐兄长受苦,竟割血喂药,让先帝李锦快快好了起来。
这一举措不仅在民间立了威信,也在先帝李锦心中多了些许分量。
以至于疟疾过后,所有亲王都回封地,而他却以陪先帝叙兄弟手足之情而继续留在京城。
还在京城置办了宅地,似乎是没有回去的打算。
年少的李逸也曾以为敦王是个孝亲悌长之人,可没想到那只是他伪善的面孔。
因为经遭疟疾之后,先帝李锦的身体虽恢复正常,但并没有往日的好。
如此,还要被敦王李成强拉着去与周国建交,设宴招待,一天到晚都沉迷于酒宴之中。
这也造成先帝李锦身体一日比一日差,甚至还与李逸的母后产生了嫌隙,两人在宫中常常大声争论。
甚至在一次争论中,先帝李锦一时气急,血起翻涌上脑,气得血从口中,然后昏倒在地,昏迷不醒。
而也是在这段昏迷的日子里,敦王也彻底掀开昭显他的野心,屡屡在朝野之中过问母后先帝病情,还在京城内大肆传言先帝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说温玉是侍弄花草的女婢她信,但要说她与张刺史没有半点关系,她不信。
不难为何入京还要带这么一个丫鬟一起呢?
难道是边随行边种花吗?
不过——张刺史都未曾对她这样的女娘动过心,怎又会对一个脏兮兮的丫鬟动心呢?
怕就怕这丫鬟藏了什么不好的心思。
她好歹也是在这深宫中长大的,有些坏心思她李姝还是看得清楚的。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入宫之前就听到皇兄正在苦心为张刺史治眼疾。
到时候,她再以这份恩情为要挟,就不怕张刺史不是她的,也不怕有些一门坏心思的人往他身上扑。
而另一边的凌侍卫知道长公主反问的字里行间的意义,也不好再寻由头将温玉带进去。
毕竟若再辩驳,长公主肯定起疑,要是知道温玉和张郎君两人已暗心相许,怕依长公主的脾性不知道要怎么闹起来。
这样反倒还会害了温玉和张郎君。
于是凌侍卫躬身道:“回殿下,她就一个侍弄花草的丫鬟,的确不值得郎君牵挂。倒是我非常挂念郎君,殿下可否与我一起去看望?”
一提及张刺史,李姝不好的脾气已然消了一大半,手搭在大宫女手上,冷哼一声便与凌侍卫一同进去了。
殿门外便只剩下守卫邱云来和温玉二人静静站着。
而看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她身旁擦身而过,温玉感觉心底那股波动更甚,似从里升起一层黑色的巨大波涛,要将她那些不该有的心绪全给吞没。
独独只留给她落寞。
为何偏偏不允许她进?
温玉或许早知道了,那句“自小长大的情谊”就能说明一切:
长公主殿下心悦于张郎君。
而张郎君呢?
他是个极好的人,长公主也是个很好的人……可温玉不是——
她除了身份低微,心思也脏的人。
这样一看,长公主殿下是与张郎君极配的人。
而她与郎君在一起,只是玷污……
所以她才不配进去看望张郎君,连一道小小的殿门也跨越不过……
“喂,姑娘,你别傻站着了,去掖庭收拾一下吧。”
邱云来见温玉一人痴傻地站在殿门口,终觉得不妥,便想着叫她去梳洗歇息一番,以免在宫内冲撞了其他贵人。
可温玉却摇了摇头,不管怎样,她还是想见郎君一眼,哪怕仅有一眼。
他安好,她才能心安。
且郎君答应过,无论面对什么都会带上她。要是她突然离开,错过了相见机会可不太好。
“哎!”
邱云来见劝说无果后,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递给了温玉:
“这宫内最重视礼仪规训,况且这里头还有圣上呢,要是被圣上见到你这副样子被惊扰了,饶你家郎君再怎么得信,也保不住你受罚。”
“这是我擦汗的巾帕,姑娘若不嫌弃,就将就用着擦脸吧。”
温玉淡淡地看着那灰色调的巾帕了一会儿后,还是接过往脸上擦拭。
这位守卫说的对,这里是皇宫,不是其他地方,容不得她胡来。
待脸上的脏污和尘埃一一被擦去,干净洁白的脸庞才慢慢显露,尤其是那双湿漉漉的眼睛在天还微蒙蒙亮的时候显得清冷透彻。
一旁看着的邱云来不由地吃惊了,这才后知后觉为何长公主偏偏不许她进殿了。
“谢谢,还给你。”温玉擦完便伸手还给了他。
“不…不客气。”
邱云来一时紧张,略有些迟钝的回应了她。
但接过手帕后还是忍不住偷瞄了温玉一眼,忽而又瞧见她发梢上的凌乱和灰尘,似是觉得这灰尘太煞她这张美丽的面庞。
于是乎,他不由地上前想用手帕去擦她的发梢。
但温玉一下就躲过了:“侍卫大哥,多谢你的好意,我自己整理。”
天生地对不熟的人防备,她默默离开他几步位置,扯开发带,墨色的长发披在后肩,宛若一匹乌亮的绸缎,在风中微微荡起波漾。
但也仅一会儿,温玉便扑开了灰尘,将发带缠上,发髻编好,收回了那些风景。
邱云来也怕自己的眼神打搅姑娘,便转过身来认真值守,二人又在这静静等候。
可不知等了多久,忽地,一阵马蹄声平地响起。
这是宫中很少能发生的声音,邱云来立刻警觉,抽出刀挡在温玉身前:
“姑娘,往后稍一下,我保护你!”
温玉听话的往后躲了一下,却看见远处一位身穿金甲的士兵高举着一封信赶来,嘴里还急呼:“紧急密报!紧急密报!”
闻言,邱云来撤下防备,大声喊道:可有信物?”
稍即,那位金甲士兵便掏出一块玉牌,彰显他的身份。
而还不待温玉看清楚,邱云来就直接冲进殿内,高呼:“圣上,御林军求见。”
而那位士兵也急不可耐的样子下了马车,也硬生生闯入殿内。
现下,便只剩下温玉一人不明情况地站在殿外。
不是已经抓住叛党的消息了吗?
他们行事如此匆忙究竟是又发生何事?
温玉疑惑地抬头望天,天始终是灰蒙蒙的,连刚露出的一点曦光也被乌云一点一点吞没。
第62章 京城之乱
◎皇朝往事◎
“报!御林军王义求见!”
王义匆匆进屋,跪在前殿大堂的中央,瞬间吸引屋内八人的注意。
其中一人低沉威严地问:“王义,发生何事了?”
“禀告陛下。”王义面色十分凝重,“敦王此刻已在京城外聚集几万军马,正欲要围攻皇宫!”
“什么!”一个比圣上还激动的老者愤愤不平道,“陛下还没有治他的罪,他就这么按捺不住想篡位了吗?”
“怎会发生如此慌乱的事情,皇宫内军马甚少,怎地顶得住?”与暴跳如雷的老头不同,另一位老头倒显得忧虑过重。
“左相,右相,事已至此,我们还是谢谢该如何应对吧!”
李逸率先冷静下来道。
敦亲王,是先帝李锦的弟弟李成,亦是李逸的皇叔。
而他的突然谋反,李逸有些意外,又有些意料之中。
毕竟敦王的狼子野心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而是从始至终一直都有。
在李逸继位前就曾见过。
缘由和时间要从先辈那代追溯起,敦王李成与先帝李锦一起皆是太皇太后所出,可谓是亲兄弟。
但李锦比敦王先几年出生,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
且恰好李锦出生那天还逢祥云笼罩的吉象,司天监称其能带来山河永固、国祚绵长。
此话一出,李锦便颇得当时的太上皇和太皇太后喜爱,一满周岁就定为东宫太子,由太上皇亲自教养。
而敦王与其他皇子,则都是太师授课,并无多少偏爱。
甚至是到成年后,太上皇怕他们有异心,在他们成年后就相继赶去封地,并下诏:“没有帝令,永不许回京。若擅自回京,等同谋反!”
因此,先帝李锦便安安稳稳地做了东宫太子年十几年,稍后太上皇告病退位,又让李锦安稳坐上皇帝的位置,一统天下。
本以为这种国泰民安,兄友弟恭的日子会长久。
却没成想,在先帝李锦三十五岁寿诞宴邀各位亲王时,天生异象。
疟疾横肆,京城每个人都得了重疾,横卧在床。
一同来祝贺的亲王和先帝李锦也中了招。
但蹊跷的是,敦王李成在生病后的短短几日里就恢复了正常,还宣称自己已找到一味解药,能解百姓之疾苦。
不过草药有限,先帝李锦仅给自己留一点,便都免费分发给城中百姓,以至于他的病治标不治本,仍旧饱受抓耳挠心之痛。
而敦王李成恐兄长受苦,竟割血喂药,让先帝李锦快快好了起来。
这一举措不仅在民间立了威信,也在先帝李锦心中多了些许分量。
以至于疟疾过后,所有亲王都回封地,而他却以陪先帝叙兄弟手足之情而继续留在京城。
还在京城置办了宅地,似乎是没有回去的打算。
年少的李逸也曾以为敦王是个孝亲悌长之人,可没想到那只是他伪善的面孔。
因为经遭疟疾之后,先帝李锦的身体虽恢复正常,但并没有往日的好。
如此,还要被敦王李成强拉着去与周国建交,设宴招待,一天到晚都沉迷于酒宴之中。
这也造成先帝李锦身体一日比一日差,甚至还与李逸的母后产生了嫌隙,两人在宫中常常大声争论。
甚至在一次争论中,先帝李锦一时气急,血起翻涌上脑,气得血从口中,然后昏倒在地,昏迷不醒。
而也是在这段昏迷的日子里,敦王也彻底掀开昭显他的野心,屡屡在朝野之中过问母后先帝病情,还在京城内大肆传言先帝病入膏肓,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