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0章</h1>
高考完那个暑假,她考了驾照,出门帮爸运货,回家帮妈择菜,如果可以,她想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她小学的时候曾经把这个念头写进《我的梦想》,被班主任叫去苦口婆心地说了一通,从此她的梦想就变成了教师、科学家和宇航员,每一次她写得都不一样,老师也没发现。
路之苹的爱好很广泛,但专业是随便填的,因为专业里面没有“学电台主持人说话学”“坐在天台看星星学”“迅速摘满一筐蘑菇学”。她知道自己很聪明,可以在一分钟内记住所有她能看到的星星的名字,但她不愿意把记星星名字的时间花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上。用老家人的话说,她是“没出息”。
她低着头,不觉得出息是比菌子重要的东西。
她觉得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二十岁那一年,她在六人寝的宿舍里看电视剧,意大利人拍的,演员的名字念都念不顺。她听过别人说她装。她在心里叹气,如果她真的够装,至少上学时懂得装努力,也不会和她们一样来家门口上这个连上床下桌都没有的破大学了。
剧播到尾声,她把同时喝完的ad钙奶扔进桌子底下的垃圾桶,那里面的垃圾已经堆了个尖,有零食包装袋被挤出来,“啪”地掉到地面上。
路之苹摘掉耳机,一边慢慢地把垃圾袋拎出来打结,一边懒洋洋地问:“有谁要带垃圾吗?”
一分钟后,她两手沉甸甸地下了楼。
扔完垃圾,她去取快递,掏出手机刷了刷社交软件,意外地看见自己的消息栏有红点。点开来之后,她盯着“恭喜中奖”四个字愣了半天。
不是吧,她人生前二十年可是连“再来一瓶”的瓶盖都没见过。路之苹站在驿站前品味了一下这一瞬间的愉悦,一边回忆着最近转发了哪些抽奖活动,一边接着往下看。
“北欧四国往返机票……”
“啪!”
路之苹拎着的快递盒掉到了地上,尘土飞扬。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向导员请的假,怎么一个人去办的签证,怎么坐上的飞机。她从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昆明,在初中毕业的暑假。
路之苹学习不好,英语当然也不好。她甚至更擅长手语,因为隔壁家的姐姐耳朵听不见。遇到态度比较好的工作人员,她就拿翻译器和磕磕绊绊的英语慢慢倒腾,遇到看上去不那么耐烦的,她就一句话都不说,简单的话打手语,复杂句子用键盘,这时候还可能会有心善的国人来帮她沟通。
人类是很古怪的生物,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域,就好像重建了一个陌生的自己。
路之苹没有做过攻略,也不想做攻略,第一站定在奥斯陆是因为这是她唯一印象深刻的地名,又或者是因为命运的牵引。
她带的行李很少,其中有一支指星笔,大多数时候人们叫它激光笔。
这支指星笔陪她很久,但直到来到奥斯陆的这天晚上她才感受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一束绿色的光柱在云南指向哪,在奥斯陆依然指向哪。握着它,路之苹才不至于全然忘记自己。
在讲完锈橙色的火星后,她看见一个女人向她走过来。她穿着咖色的大衣,长卷发像夜空里的云,眉毛粗黑,嘴唇艳红,步子迈得宽而干脆。路之苹妄加揣测,她的灵魂会是火星的颜色。
徐佳莹有句歌词是“假装不怕,笑得暴力”,路之苹一直没懂“笑得暴力”是怎么个笑法,但女人在她面前蹲下,看着她的眼睛笑的时候,路之苹就觉得自己在面临一场暴力。
“你的声音很美,”她说,“像冰川裂开的声音。你听过吗?”
路之苹摇摇头,心想这明明是晚八点车载电台主持人的声音,她学得很像。
“我叫蒋艳辉,”女人接着说,“‘艳丽’的‘艳’,‘光辉’的‘辉’。”
如果火星有名有姓,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名字吧。
路之苹这么想着,回应道:“我叫路之苹。”
她等着对方用《诗经》打开话题,但是蒋艳辉说:“噢!那我叫你小路吧?”
“是‘道路’的‘路’,不是动物的鹿。”
“念起来都一样啦。”蒋艳辉无所谓地摆摆手,笑着说。
路之苹看着她,心想,这个人不在乎名字的吗?
像是能听到她的疑问,蒋艳辉又说:“我觉得人的名字是组成一个人最不要紧的地方。”
路之苹愣住了:“为什么?”
“又不是你自己取的,”蒋艳辉说完,又笑了,笑得有点臭屁,“但我的名字是我自己取的。”
“啊?”
“我原先叫蒋妍惠。”蒋艳辉捡了根树枝,在雪地上写给她看。
“你自己改的名字?”
“嗯。”蒋艳辉没有多说,抹掉了雪地上的两个方块字。
“你是做什么的?”
“老师。”
“难怪写字这么好看。”
“在雪上的也好看啊?”蒋艳辉被夸得很受用,“那以后有机会,给你写信看。”
路之苹的手紧紧抓住了指星笔,像想要抓住自己乱跳的心。
她们又聊了一些,路之苹跟她讲仙女星系,蒋艳辉给她说北欧神话,气氛很好。
“该讲讲你了,”蒋艳辉的手肘撑在膝盖上,托着腮看她,“你是大学生吗?”
“嗯,地理专业……”路之苹说完专业,顿了一下。
蒋艳辉理所当然地追问:“专业知识很扎实嘛,在哪读大学啊?”
明明是很自然的攀谈,在路之苹听来却像一场磨人的拷问。
她低下头,营养不良所致的棕色长发在挪威深沉的夜幕下变成了和蒋艳辉别无二致的漆黑,她的脸隐藏在里面,把尴尬都伪装成了谦逊:“上海。”
她说出口的一瞬间其实就后悔了。撒谎是她的惯性,但她以前所有的谎言都有原因。只有这一次,她自己都不明白她为什么撒谎,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已经让自己成为了另一个人。
蒋艳辉惊喜地一抬眼:“真的?我现在就在上海工作。”
完了。
路之苹闭上眼睛,感到自己的手在发抖,她快握不住指星笔了。
蒋艳辉接着问她,是哪个大学。
路之苹勉强自己勾起嘴角,用最平稳的声音说出最先想起的一个大学的名字。说出口她才想起来,那是陈老师任教的高校。
“真厉害啊!”蒋艳辉的眼睛和声音都充满了欣赏,路之苹像被烫到了一样偏开了脑袋。
接下来的对话,在之后的无数个长夜里都在路之苹的脑海里回放,她对自己的每一个谎言都记得像银河里的星星那样清晰,或许那些回答确实有星星似的虚幻的光华。它们在她的话语里狡黠地闪烁,让不该相遇的人认识她,让不该爱上的人爱上她。
她安慰自己,只是七天而已,她偷来七天的缘分,等到下一个礼拜,她们就会拥有一场很美的别离。她记得也好,最好她忘掉。
可是蒋艳辉和她不一样,她和人聊天时不会低头,和人冲突时不会闪躲,说爱时不会难过。
在码头散步时,她们走进一家文创店,蒋艳辉拿起一盒明信片,笑着对她说:“写信给你,要不要?”
“写什么?”
“你想要我写什么?”蒋艳辉说着,咬着中性笔的笔盖拔下来。
路之苹看着她,眼睛一眨不眨:“不用管我啦,写你想写的就好。”
蒋艳辉眉毛轻轻一挑,点了点头,笔尖落到纸上的前一秒却顿住了:“你名字怎么写的来着?”
路之苹笑了,刚要开口,蒋艳辉却又低下了头:“算了,名字不重要,是你就行。”
她这么说着,写下一个“tomydeer”,第二个“e”写得很潦草,像“a”。或许就是。
路之苹看着她写字的样子,觉得心里很酸。
蒋艳辉说名字是组成一个人最不要紧的地方,但这是她唯一坦诚的事情。
任何一个骗子都会预想谎言被拆穿的时刻,但路之苹没想过,她不敢。
如果她要想,结果也不会比事实上发生的更差了。
蒋艳辉是不会撒谎的人,也不会伪装若无其事的样子,所以路之苹很快察觉到她的不对劲。
她发现什么了?发现了多少?她现在对我是什么态度?她想离开我吗?她为什么不跟我明说?
路之苹从来没有过这么激烈的情绪,巨大的慌张和恐惧像夜里的海那样磅礴汹涌。她的谎言不是没有被拆穿过,但这是第一次,她觉得拆的是她的肋骨,穿得是她的胸膛。
在蒋艳辉躲着她的目光说自己要出门一趟的时候,这种陌生而可怖的情绪终于抽走了路之苹为自己假造的脊梁。她战栗着抓住了蒋艳辉的手。
蒋艳辉也愣住了,背对着她意味不明地笑了一下。这是她第一次主动的肢体接触,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路之苹轻轻问她:“你发现什么了?”
高考完那个暑假,她考了驾照,出门帮爸运货,回家帮妈择菜,如果可以,她想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她小学的时候曾经把这个念头写进《我的梦想》,被班主任叫去苦口婆心地说了一通,从此她的梦想就变成了教师、科学家和宇航员,每一次她写得都不一样,老师也没发现。
路之苹的爱好很广泛,但专业是随便填的,因为专业里面没有“学电台主持人说话学”“坐在天台看星星学”“迅速摘满一筐蘑菇学”。她知道自己很聪明,可以在一分钟内记住所有她能看到的星星的名字,但她不愿意把记星星名字的时间花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上。用老家人的话说,她是“没出息”。
她低着头,不觉得出息是比菌子重要的东西。
她觉得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二十岁那一年,她在六人寝的宿舍里看电视剧,意大利人拍的,演员的名字念都念不顺。她听过别人说她装。她在心里叹气,如果她真的够装,至少上学时懂得装努力,也不会和她们一样来家门口上这个连上床下桌都没有的破大学了。
剧播到尾声,她把同时喝完的ad钙奶扔进桌子底下的垃圾桶,那里面的垃圾已经堆了个尖,有零食包装袋被挤出来,“啪”地掉到地面上。
路之苹摘掉耳机,一边慢慢地把垃圾袋拎出来打结,一边懒洋洋地问:“有谁要带垃圾吗?”
一分钟后,她两手沉甸甸地下了楼。
扔完垃圾,她去取快递,掏出手机刷了刷社交软件,意外地看见自己的消息栏有红点。点开来之后,她盯着“恭喜中奖”四个字愣了半天。
不是吧,她人生前二十年可是连“再来一瓶”的瓶盖都没见过。路之苹站在驿站前品味了一下这一瞬间的愉悦,一边回忆着最近转发了哪些抽奖活动,一边接着往下看。
“北欧四国往返机票……”
“啪!”
路之苹拎着的快递盒掉到了地上,尘土飞扬。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向导员请的假,怎么一个人去办的签证,怎么坐上的飞机。她从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昆明,在初中毕业的暑假。
路之苹学习不好,英语当然也不好。她甚至更擅长手语,因为隔壁家的姐姐耳朵听不见。遇到态度比较好的工作人员,她就拿翻译器和磕磕绊绊的英语慢慢倒腾,遇到看上去不那么耐烦的,她就一句话都不说,简单的话打手语,复杂句子用键盘,这时候还可能会有心善的国人来帮她沟通。
人类是很古怪的生物,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域,就好像重建了一个陌生的自己。
路之苹没有做过攻略,也不想做攻略,第一站定在奥斯陆是因为这是她唯一印象深刻的地名,又或者是因为命运的牵引。
她带的行李很少,其中有一支指星笔,大多数时候人们叫它激光笔。
这支指星笔陪她很久,但直到来到奥斯陆的这天晚上她才感受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一束绿色的光柱在云南指向哪,在奥斯陆依然指向哪。握着它,路之苹才不至于全然忘记自己。
在讲完锈橙色的火星后,她看见一个女人向她走过来。她穿着咖色的大衣,长卷发像夜空里的云,眉毛粗黑,嘴唇艳红,步子迈得宽而干脆。路之苹妄加揣测,她的灵魂会是火星的颜色。
徐佳莹有句歌词是“假装不怕,笑得暴力”,路之苹一直没懂“笑得暴力”是怎么个笑法,但女人在她面前蹲下,看着她的眼睛笑的时候,路之苹就觉得自己在面临一场暴力。
“你的声音很美,”她说,“像冰川裂开的声音。你听过吗?”
路之苹摇摇头,心想这明明是晚八点车载电台主持人的声音,她学得很像。
“我叫蒋艳辉,”女人接着说,“‘艳丽’的‘艳’,‘光辉’的‘辉’。”
如果火星有名有姓,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名字吧。
路之苹这么想着,回应道:“我叫路之苹。”
她等着对方用《诗经》打开话题,但是蒋艳辉说:“噢!那我叫你小路吧?”
“是‘道路’的‘路’,不是动物的鹿。”
“念起来都一样啦。”蒋艳辉无所谓地摆摆手,笑着说。
路之苹看着她,心想,这个人不在乎名字的吗?
像是能听到她的疑问,蒋艳辉又说:“我觉得人的名字是组成一个人最不要紧的地方。”
路之苹愣住了:“为什么?”
“又不是你自己取的,”蒋艳辉说完,又笑了,笑得有点臭屁,“但我的名字是我自己取的。”
“啊?”
“我原先叫蒋妍惠。”蒋艳辉捡了根树枝,在雪地上写给她看。
“你自己改的名字?”
“嗯。”蒋艳辉没有多说,抹掉了雪地上的两个方块字。
“你是做什么的?”
“老师。”
“难怪写字这么好看。”
“在雪上的也好看啊?”蒋艳辉被夸得很受用,“那以后有机会,给你写信看。”
路之苹的手紧紧抓住了指星笔,像想要抓住自己乱跳的心。
她们又聊了一些,路之苹跟她讲仙女星系,蒋艳辉给她说北欧神话,气氛很好。
“该讲讲你了,”蒋艳辉的手肘撑在膝盖上,托着腮看她,“你是大学生吗?”
“嗯,地理专业……”路之苹说完专业,顿了一下。
蒋艳辉理所当然地追问:“专业知识很扎实嘛,在哪读大学啊?”
明明是很自然的攀谈,在路之苹听来却像一场磨人的拷问。
她低下头,营养不良所致的棕色长发在挪威深沉的夜幕下变成了和蒋艳辉别无二致的漆黑,她的脸隐藏在里面,把尴尬都伪装成了谦逊:“上海。”
她说出口的一瞬间其实就后悔了。撒谎是她的惯性,但她以前所有的谎言都有原因。只有这一次,她自己都不明白她为什么撒谎,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已经让自己成为了另一个人。
蒋艳辉惊喜地一抬眼:“真的?我现在就在上海工作。”
完了。
路之苹闭上眼睛,感到自己的手在发抖,她快握不住指星笔了。
蒋艳辉接着问她,是哪个大学。
路之苹勉强自己勾起嘴角,用最平稳的声音说出最先想起的一个大学的名字。说出口她才想起来,那是陈老师任教的高校。
“真厉害啊!”蒋艳辉的眼睛和声音都充满了欣赏,路之苹像被烫到了一样偏开了脑袋。
接下来的对话,在之后的无数个长夜里都在路之苹的脑海里回放,她对自己的每一个谎言都记得像银河里的星星那样清晰,或许那些回答确实有星星似的虚幻的光华。它们在她的话语里狡黠地闪烁,让不该相遇的人认识她,让不该爱上的人爱上她。
她安慰自己,只是七天而已,她偷来七天的缘分,等到下一个礼拜,她们就会拥有一场很美的别离。她记得也好,最好她忘掉。
可是蒋艳辉和她不一样,她和人聊天时不会低头,和人冲突时不会闪躲,说爱时不会难过。
在码头散步时,她们走进一家文创店,蒋艳辉拿起一盒明信片,笑着对她说:“写信给你,要不要?”
“写什么?”
“你想要我写什么?”蒋艳辉说着,咬着中性笔的笔盖拔下来。
路之苹看着她,眼睛一眨不眨:“不用管我啦,写你想写的就好。”
蒋艳辉眉毛轻轻一挑,点了点头,笔尖落到纸上的前一秒却顿住了:“你名字怎么写的来着?”
路之苹笑了,刚要开口,蒋艳辉却又低下了头:“算了,名字不重要,是你就行。”
她这么说着,写下一个“tomydeer”,第二个“e”写得很潦草,像“a”。或许就是。
路之苹看着她写字的样子,觉得心里很酸。
蒋艳辉说名字是组成一个人最不要紧的地方,但这是她唯一坦诚的事情。
任何一个骗子都会预想谎言被拆穿的时刻,但路之苹没想过,她不敢。
如果她要想,结果也不会比事实上发生的更差了。
蒋艳辉是不会撒谎的人,也不会伪装若无其事的样子,所以路之苹很快察觉到她的不对劲。
她发现什么了?发现了多少?她现在对我是什么态度?她想离开我吗?她为什么不跟我明说?
路之苹从来没有过这么激烈的情绪,巨大的慌张和恐惧像夜里的海那样磅礴汹涌。她的谎言不是没有被拆穿过,但这是第一次,她觉得拆的是她的肋骨,穿得是她的胸膛。
在蒋艳辉躲着她的目光说自己要出门一趟的时候,这种陌生而可怖的情绪终于抽走了路之苹为自己假造的脊梁。她战栗着抓住了蒋艳辉的手。
蒋艳辉也愣住了,背对着她意味不明地笑了一下。这是她第一次主动的肢体接触,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路之苹轻轻问她:“你发现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