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10章</h1>
所以她们搜集了一些过往民间发生的小故事,写在了上面。
贫穷的一家好不容易攒够钱,盖了新房,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却在一个夜晚,新房被暴雪压塌,一家几口全都被埋在了雪里,当赈灾的府兵清扫积雪后,看见了他们的尸体。
老者好不容易活下去,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食物不够,老者饿着自己,将仅剩的口粮给了孩子们。
年幼的孩子被父母保护好,没被压死,等到了赈灾的府兵,可当孩子却因为寒冷,高烧不断,缺少药物,在一声声阿娘阿爹的呢喃中没了气息……
一个个小故事,让看了报纸的长宁百姓,心被刀了一下又一下,心软的人更是哭得泣不成声。
民众的情绪被压抑到了极点,只等着一个火苗落下,就会迸发出来。
第113章
借由报纸将民众的情绪勾起, 颜士玉当然不会任由火苗随意落下。
报纸的小故事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捐款。
别的地方提捐款, 没钱的老百姓们估计会骂死官府, 雪灾的人是很惨,但是他们过得也很惨啊!哪里有闲钱去捐款赈灾!
这个时候,就应该是由那些世家大族出面才对!
但长宁城不是别的地方, 长宁城是大庄的都城,这里头住着的人, 就没有穷得叮当响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长宁城要饭的乞丐,都比别的地方的农民要有钱。
所以当报纸上提议, 捐助一些衣物柴火,或者是药材银钱,以此帮北地的百姓度过寒冷冬日, 走出雪灾阴影后, 不少人联络了报社,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
颜士玉提早让户部的一些小官吏在报社等着了, 那些官吏被吩咐“看人下菜碟”,如果来人穿着一般,甚至破旧, 就劝对方少捐点儿, 如果来人财大气粗,那就不要多想,使劲淘兜!
之前吩咐的挺好,当真的开始募捐后,什么策略, 都成了空谈。
因为人太多了,太忙了。
看见小故事的人不光是那些普通的百姓,还有富商和一些有钱的世家之人,他们想要慷慨解囊,那肯定不是小数目。
有的直接送来了一车两车药材柴火,有的则是送来奇珍异宝,又或者是一沓银票。
光是接待这些人的募捐就忙不过来,普通百姓见此,真心想捐助的,干脆将东西一扔就走了,只等之后官吏们有空再统计。
这种乱象持续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被颜士玉带人迅速平定,颜士玉又带来一堆账房,还有手脚干净的颜家人以及颜家奴仆,一阵忙活,勉强扛过了群众热情最为高涨的前三天。
最后一统计,这募捐的额度,都快赶上国库下发的赈灾款项的三分之一了。
太有钱了!
看着那一堆堆的金银细软,颜士玉突然特别明白,为什么李暮歌天天看那些世家不顺眼。
不过是随手捐助,那些大世家大富豪,就能捐出这么多钱来,简直财大气粗到没人性。
前来捐款的百姓挺多,但是他们加起来捐赠的款项,都没有一个大富商多,可见贫富差距有多大。
颜士玉带着捐赠账簿以及一肚子话进了宫,她将自己的发现跟李暮歌说了一下,李暮歌没有任何反应。
多正常啊,现代贫富差距都那么大,到了庶民没有人权的古代,这个贫富差距只会更大。
长宁城的百姓已经算过得很好了,外头那些穷困之地,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次你做得很好,如果不是你这个法子,那些世家富商,他们就算是让药材柴火,金银细软烂在自家的仓库里,也绝对不会拿出来一部分,送到北地去赈灾。”
李暮歌合上她越看杀心越重的账簿,真心地赞扬了一番。
颜士玉的脑子转的确实快,如此一来,民间和朝堂之上,都会十分重视北地的灾情,她之后再提修铁路,以便更好的运输物资到北地,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了。
毕竟被浪费的物资,有一部分就是他们自己捐赠的善款。
浪费朝廷的钱,他们不会有多心疼,浪费自己的钱,肯定会多想想。
哪怕那些钱都已经捐出去了,他们照样会打心底觉得,不应该浪费。
“而且,你这次让百姓参加捐赠,实在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李暮歌之前一直没有正视过民间的力量,因为民间此前压根没有一点儿力量。
士农工商的阶级社会,将底层人牢牢压制在底层,剥夺了他们的一切资源,让他们难以翻身。
庶民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他们不光没法在朝堂上发出声音,更没法参与任何有关他们权益的政策的制定。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里,压根没有最底层,人数最多的百姓的半分影子。
而今,那些百姓借由自身的善良,登上了政治舞台。
“陛下,此言何意?”
颜士玉没听懂李暮歌的意思。
李暮歌笑道:“刚说了你聪明,你就笨了。”
“臣确实愚钝,还请陛下解惑。”颜士玉被骂笨也没生气,她没明白陛下的意思,确实是有些愚笨。
李暮歌摇摇头:“只是开个玩笑,朕之肱骨若是愚笨,那满天下还有聪颖之人吗?你可知,自此之前,天下人从未正视过庶民的力量,这个数字,分到单独一人身上,确实不算多,可聚拢起来,也不容小觑了,等北地的人知道,这些物资里,有一部分出自与他们同样出身,同样朝不保夕的庶民之手,你说,他们会怎么想?”
朝廷和世家大族之人的援手,其实并不会令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有多大的感激。
不是说完全不感激,只是感激之中,少不了觉得理所应当的人,甚至于还会有人犹不知足,拿着物资也不会说朝廷与世家一句好话。
这很正常,朝廷就是在行使职责,赈灾银两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世家,本质上和朝廷差不多,若是世家冷眼旁观,不管不顾,那才叫做冷硬心肠,不是东西。
百姓不同。
百姓的钱直接用在百姓身上,是恻隐之心,是真诚而纯粹的善意。
不是说官员与世家没有恻隐之心,只是那份恻隐之心里,还掺杂着其他,有责任与义务。
“臣明白了,自今日起,想必天下世家与官员们都得睁开眼睛看一看,他们口中所说的,庶民贪婪,庶民懒惰,是不是真的。”
颜士玉已经不再将自己摆在世家的位置上,因此她能清晰看见世家之人丑陋的嘴脸,一边压迫庶民,剥夺庶民的一切,一边还诋毁庶民,说庶民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庶民懒惰贪婪,因为庶民们自己不思进取。
多可笑,将人的腿打断,再嘲笑人不爱走路,没法跑步。
“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权力和金钱无法分割,庶民此前没有办法发声,无人在意他们,现在这些钱摆在这里,今后,情况会变得大不一样。”
李暮歌感叹颜士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前两年,李暮歌一直没法将基层教育彻底铺展开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东南东北以及北地等偏远穷困的地方开展教育,提拔庶民出身的官员。
这种办法,总归不是长远之计,不能因为南边与中原富庶,就无视两地底层百姓的痛苦啊。
读书是底层百姓唯一的出路,是眼下除了婚姻外,第二个可以改变阶层的机会,且风险比婚姻要小得多。
颜士玉明白了李暮歌的良苦用心,心里一颤,莫名的羞愧涌上心头。
其实一直以来,她觉得李暮歌针对世家,是因为世家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
她承认李暮歌爱民如子,可她并不认为,李暮歌真的单纯对百姓好。
颜士玉此前认为,李暮歌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她聚拢手中权力,以安定天下,虽目的不纯,但切切实实做了好事,是个好皇帝。
可现在她突然意识到,或许李暮歌是真的心忧万民,她对世家的敌意,不仅仅是来源于世家对皇权的威胁,更因为世家不干人事,一个世家,威胁着无数庶民的安危。
“陛下,臣羞愧。”
李暮歌不知道颜士玉在羞愧什么,只能笑笑,继续商量铺设铁路的事情。
过几日,所有赈灾物资全都送往北地,颜士玉在朝堂上拿出了户部的统计,告诉大臣们,那些物资路上消耗过多,等到了北地,估计只剩下一成或两成了。
非户部出身的大臣均是一脸怀疑,甚至有脾气不好的大臣跳出来,问户部是不是私吞。
颜士玉直接亮出数据,不光有今年的记载,还有过往数年的记载,一年可以说是有人私吞,年年如此,那就大概率没什么问题了。
而且颜士玉还有赈灾队伍每日的具体消耗,这都是新鲜出炉的数据。
颜士玉直接说,不相信的大臣可以追上往北的队伍,跟着队伍行进一天,看看是不是真这么大消耗。
所以她们搜集了一些过往民间发生的小故事,写在了上面。
贫穷的一家好不容易攒够钱,盖了新房,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却在一个夜晚,新房被暴雪压塌,一家几口全都被埋在了雪里,当赈灾的府兵清扫积雪后,看见了他们的尸体。
老者好不容易活下去,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食物不够,老者饿着自己,将仅剩的口粮给了孩子们。
年幼的孩子被父母保护好,没被压死,等到了赈灾的府兵,可当孩子却因为寒冷,高烧不断,缺少药物,在一声声阿娘阿爹的呢喃中没了气息……
一个个小故事,让看了报纸的长宁百姓,心被刀了一下又一下,心软的人更是哭得泣不成声。
民众的情绪被压抑到了极点,只等着一个火苗落下,就会迸发出来。
第113章
借由报纸将民众的情绪勾起, 颜士玉当然不会任由火苗随意落下。
报纸的小故事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捐款。
别的地方提捐款, 没钱的老百姓们估计会骂死官府, 雪灾的人是很惨,但是他们过得也很惨啊!哪里有闲钱去捐款赈灾!
这个时候,就应该是由那些世家大族出面才对!
但长宁城不是别的地方, 长宁城是大庄的都城,这里头住着的人, 就没有穷得叮当响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长宁城要饭的乞丐,都比别的地方的农民要有钱。
所以当报纸上提议, 捐助一些衣物柴火,或者是药材银钱,以此帮北地的百姓度过寒冷冬日, 走出雪灾阴影后, 不少人联络了报社,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
颜士玉提早让户部的一些小官吏在报社等着了, 那些官吏被吩咐“看人下菜碟”,如果来人穿着一般,甚至破旧, 就劝对方少捐点儿, 如果来人财大气粗,那就不要多想,使劲淘兜!
之前吩咐的挺好,当真的开始募捐后,什么策略, 都成了空谈。
因为人太多了,太忙了。
看见小故事的人不光是那些普通的百姓,还有富商和一些有钱的世家之人,他们想要慷慨解囊,那肯定不是小数目。
有的直接送来了一车两车药材柴火,有的则是送来奇珍异宝,又或者是一沓银票。
光是接待这些人的募捐就忙不过来,普通百姓见此,真心想捐助的,干脆将东西一扔就走了,只等之后官吏们有空再统计。
这种乱象持续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被颜士玉带人迅速平定,颜士玉又带来一堆账房,还有手脚干净的颜家人以及颜家奴仆,一阵忙活,勉强扛过了群众热情最为高涨的前三天。
最后一统计,这募捐的额度,都快赶上国库下发的赈灾款项的三分之一了。
太有钱了!
看着那一堆堆的金银细软,颜士玉突然特别明白,为什么李暮歌天天看那些世家不顺眼。
不过是随手捐助,那些大世家大富豪,就能捐出这么多钱来,简直财大气粗到没人性。
前来捐款的百姓挺多,但是他们加起来捐赠的款项,都没有一个大富商多,可见贫富差距有多大。
颜士玉带着捐赠账簿以及一肚子话进了宫,她将自己的发现跟李暮歌说了一下,李暮歌没有任何反应。
多正常啊,现代贫富差距都那么大,到了庶民没有人权的古代,这个贫富差距只会更大。
长宁城的百姓已经算过得很好了,外头那些穷困之地,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次你做得很好,如果不是你这个法子,那些世家富商,他们就算是让药材柴火,金银细软烂在自家的仓库里,也绝对不会拿出来一部分,送到北地去赈灾。”
李暮歌合上她越看杀心越重的账簿,真心地赞扬了一番。
颜士玉的脑子转的确实快,如此一来,民间和朝堂之上,都会十分重视北地的灾情,她之后再提修铁路,以便更好的运输物资到北地,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了。
毕竟被浪费的物资,有一部分就是他们自己捐赠的善款。
浪费朝廷的钱,他们不会有多心疼,浪费自己的钱,肯定会多想想。
哪怕那些钱都已经捐出去了,他们照样会打心底觉得,不应该浪费。
“而且,你这次让百姓参加捐赠,实在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李暮歌之前一直没有正视过民间的力量,因为民间此前压根没有一点儿力量。
士农工商的阶级社会,将底层人牢牢压制在底层,剥夺了他们的一切资源,让他们难以翻身。
庶民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他们不光没法在朝堂上发出声音,更没法参与任何有关他们权益的政策的制定。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里,压根没有最底层,人数最多的百姓的半分影子。
而今,那些百姓借由自身的善良,登上了政治舞台。
“陛下,此言何意?”
颜士玉没听懂李暮歌的意思。
李暮歌笑道:“刚说了你聪明,你就笨了。”
“臣确实愚钝,还请陛下解惑。”颜士玉被骂笨也没生气,她没明白陛下的意思,确实是有些愚笨。
李暮歌摇摇头:“只是开个玩笑,朕之肱骨若是愚笨,那满天下还有聪颖之人吗?你可知,自此之前,天下人从未正视过庶民的力量,这个数字,分到单独一人身上,确实不算多,可聚拢起来,也不容小觑了,等北地的人知道,这些物资里,有一部分出自与他们同样出身,同样朝不保夕的庶民之手,你说,他们会怎么想?”
朝廷和世家大族之人的援手,其实并不会令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有多大的感激。
不是说完全不感激,只是感激之中,少不了觉得理所应当的人,甚至于还会有人犹不知足,拿着物资也不会说朝廷与世家一句好话。
这很正常,朝廷就是在行使职责,赈灾银两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而世家,本质上和朝廷差不多,若是世家冷眼旁观,不管不顾,那才叫做冷硬心肠,不是东西。
百姓不同。
百姓的钱直接用在百姓身上,是恻隐之心,是真诚而纯粹的善意。
不是说官员与世家没有恻隐之心,只是那份恻隐之心里,还掺杂着其他,有责任与义务。
“臣明白了,自今日起,想必天下世家与官员们都得睁开眼睛看一看,他们口中所说的,庶民贪婪,庶民懒惰,是不是真的。”
颜士玉已经不再将自己摆在世家的位置上,因此她能清晰看见世家之人丑陋的嘴脸,一边压迫庶民,剥夺庶民的一切,一边还诋毁庶民,说庶民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庶民懒惰贪婪,因为庶民们自己不思进取。
多可笑,将人的腿打断,再嘲笑人不爱走路,没法跑步。
“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权力和金钱无法分割,庶民此前没有办法发声,无人在意他们,现在这些钱摆在这里,今后,情况会变得大不一样。”
李暮歌感叹颜士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前两年,李暮歌一直没法将基层教育彻底铺展开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东南东北以及北地等偏远穷困的地方开展教育,提拔庶民出身的官员。
这种办法,总归不是长远之计,不能因为南边与中原富庶,就无视两地底层百姓的痛苦啊。
读书是底层百姓唯一的出路,是眼下除了婚姻外,第二个可以改变阶层的机会,且风险比婚姻要小得多。
颜士玉明白了李暮歌的良苦用心,心里一颤,莫名的羞愧涌上心头。
其实一直以来,她觉得李暮歌针对世家,是因为世家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
她承认李暮歌爱民如子,可她并不认为,李暮歌真的单纯对百姓好。
颜士玉此前认为,李暮歌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她聚拢手中权力,以安定天下,虽目的不纯,但切切实实做了好事,是个好皇帝。
可现在她突然意识到,或许李暮歌是真的心忧万民,她对世家的敌意,不仅仅是来源于世家对皇权的威胁,更因为世家不干人事,一个世家,威胁着无数庶民的安危。
“陛下,臣羞愧。”
李暮歌不知道颜士玉在羞愧什么,只能笑笑,继续商量铺设铁路的事情。
过几日,所有赈灾物资全都送往北地,颜士玉在朝堂上拿出了户部的统计,告诉大臣们,那些物资路上消耗过多,等到了北地,估计只剩下一成或两成了。
非户部出身的大臣均是一脸怀疑,甚至有脾气不好的大臣跳出来,问户部是不是私吞。
颜士玉直接亮出数据,不光有今年的记载,还有过往数年的记载,一年可以说是有人私吞,年年如此,那就大概率没什么问题了。
而且颜士玉还有赈灾队伍每日的具体消耗,这都是新鲜出炉的数据。
颜士玉直接说,不相信的大臣可以追上往北的队伍,跟着队伍行进一天,看看是不是真这么大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