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h1>第120章</h1>
小女孩见到李氏,笑着说婶婶好。
李氏注意到小女孩换了新头花,这头花可不便宜,小女孩跟家里缠了半年了,奈何家里用钱的地方多,一直没给小女儿买。
李氏点头,从篮子里拿出一小块炸馒头给小女孩。
自己盯着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心想希望自家女儿长大也能这么活泼。
李氏走出巷口,又看到张叔家的小儿子挑着扁担出门了。
张叔一家家道中落,老两口卧病在床,靠着儿子们给人做苦工维持生计。
以往他们最怕的就是冬天,冬天意味着活计少,哪怕工钱只有以往的八成都没人要。
李氏记得三个月前,那小儿子因为吃不饱晕倒在路边,若不是赤脚大夫恰巧路过,那小儿子就要殒命了。
李氏想到这儿心一软,这小儿子跟自家大儿可是同一年出生的。
李氏刚掀开篮子上的布,想分给那小儿子半碗炸馒头。
小儿子却扛着扁担来到食摊前,跟摊主买了一个酥油饼。
热气腾腾,油气飘香,小儿子拿着烫手,却狼吞虎咽往嘴里塞。
李氏停在了原地,她突然发现,这小儿子相比前些日子壮了许多。
李氏狐疑挎着篮子,走走停停。
她知道对方自晕倒后,早上出门必要吃点东西,可张叔家的节俭,李氏是知道的。
能在家里吃,就不在外面买,更别说还是酥油饼了……
李氏露出了从心的笑,回头看了看这片她住了十几年的巷子。
她有预感,今后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
李氏终于来到了书院,将布鞋和吃食交到儿子手中,又问儿子为何最近忙了起来?
事实上,李氏心中已有了答案。
因为百姓们手里有钱了。
她刚问完,就听到书院前面有了动静。
她问儿子是发生什么了?
儿子眼神复杂,又笑了笑。
“娘,是我们书院的一个秀才在谢师恩。”
李氏刚想说听起来是好事,看到儿子面色后,又压低声音,问是怎么了?
儿子摇了摇头,叹息。
“他虽考中秀才,却是最末尾,不像禀生还有禀米可拿。娘也知道,我们这书院可是整个州府里面的上等书院,他就是考上举人,也能继续读下去。”
李氏明白了:“是他家中贫寒,无银钱供养吗?”
儿子点头:“正是,他不忍父母兄弟再劳累下去,又愧对师恩,因此泣不成声。先生们也是心疼,说让他一直读下去,不用银钱。”
李氏冷静道:“冲动之言不可信,走定然是要走的。即便这边读书不要银钱,可吃住毕竟是学院,三五日还好,时间久了……”
李氏摇了摇头。
儿子也是这么想的:“虽说学舍苦,但他心性坚韧,那里未必不是个好去处。”
那边,与师长告别的学子抹了抹眼泪,扛着包裹出了书院。
学子名叫吴南,家里靠种田为生。
这些年父母为了供养他,累成了皮包骨。
前些日子,小侄儿给他送来过冬的衣服。
那双小手既粗糙还布满创口。
一瞬间,吴南的心跟针扎了一样。
他后悔,那年他不该扒着族学的窗偷听夫子讲课,也不该回去之后,在父母面前将论语背得朗朗上口。
他的侄儿现在才十岁啊!
他向来尊敬师长,在听到朝廷设立学舍时,在窗边坐了一夜,头上添了几丝白发。
吴南终于到了学舍,里面的人知道他要来,将他领到了大通铺。
门已打开,扑面而来的酸臭味熏得他连连后退。
吴南缓了一会儿,跟着进去,来到了他的空位处。
吴南安置好行李,跟着去读了一日的书,又通过了考核,等到晚上回来,大通铺的十余人也都在。
众人通了姓名,吴南发现自己同窗身上也都打满了补丁,区别只是谁的补丁多谁的补丁少。
吴南向来佝偻的腰,渐渐直了些。
他们搭话闲聊,不用再藏着掖着,生怕被同窗看不起。
他们说起了家中的农田,后院饲养的鸡鸭,父母供养自己如何劳累。
吴南虽觉得愧对师长,可今夜却将他压在心口的话一股脑全说了出来,大家都懂他,这一间大通铺里的同窗都懂他。
吴南眼睛泛红,身心却赢来了前所未有的通畅。
同窗们也努力,他跟着学了三天,学院那边给他派来了活,让他给厨房劈柴。
他自幼握惯了笔杆,鲜少拿斧子,劈了好几下,才勉强将柴劈开。
他劈了一个多时辰,直到再也看不到柴火,才擦了擦额头的,来到水井旁洗漱一番,回到了大通铺。
同窗问他今日做了什么,他笑着说劈柴,就是有些累。
哪知同窗艳羡看着他:“我宁愿劈柴,总比绣花强。”
吴南讪讪擦汗,看来劈柴确实不错。
他借来同窗绣花的针,烤了烤,挑破了掌心的水泡,烛火摇晃,他目光认真。
“劈柴虽累,但我觉得这才是我该过的日子。我只是劈了一个时辰,可家人劈了这么多年了。”
同窗也是笑了笑:“学舍的学子都讨厌绣花,但没有一个人说是不绣花。”
他脱了鞋,躺在床上看着房梁:“至少亲人不再替我负重,我学了十年,大山也在我背上压了十年。”
吴南眨了眨眼,双目忽然酸涩。
他也脱下鞋,躺在床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曾经我读到此句,原以为像桃花源记,不过是一场梦,可往后再过十几年,有志的学子皆可读书。”
同窗拍了拍他的手臂,目光逐渐坚毅。
“向北兄可知这番幸事是如何而来?”
吴南看了同窗一眼,二人穿上鞋子,坐在了凉树下。
吴南道:“是陛下。”
同窗点头:“据说此旨颁布,大臣们皆是反对。”
吴南:“但凡有志向读书的学子,再也不用背贫寒拖累,他们自然怕。”
同窗:“我也想居庙堂,为天下百姓谋得安宁。”
吴南:“此事不易,多少提出改革之法的大人物都不得善终。”
同窗:“但陛下提出来了。”
同窗用仅二人能听见的声音:“他们总说陛下独断、暴虐、一意孤行,实则是他们不能拿陛下的主意,畏惧陛下手中的六十万大军。”
吴南看着地上的蚂蚁。
同窗又道:“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有幸遇到明君,又有帝后庇护,无论何等抱负,皆可试上一试。”
吴南手掌逐渐握紧,与同窗对视。
玄朝蒸蒸日上,灵朝的境遇却不算好。
大雪纷飞,玄朝百姓及时出来清扫积雪。
县衙雇佣了些老翁老妪,让他们去扫乡道上的雪。
“可以多加些银钱,但动作得快些,那边石料就要运来了,可别因为积雪影响了修路。”
而在灵朝,亦是一连数场雪。
第一场大雪下完后的十余天,有人发现了坍塌的茅草屋,以及冻死的尸骨。
第122章 龙龙逆袭第一百二十二日
雪灾发生之地在灵朝一个叫寒月城的地方。
寒月城冬比夏长,冬日时泼水成冰已是常事。
早些年,寒月城就总是闹灾,人们得提防屋顶坍塌,冬日前,得检查一下棉衣棉被,看是否被老鼠啃坏?
冬日柴火贵、煤炭贵,人们也会习惯提早砍柴堆在柴房里。
可近二十年光景,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转变。
当年太子降生,国师携神灵来灵朝辅佐太子,天下精怪陆续来此投靠。
起初,寒月城只有一两个精怪,它们外表是两个毛茸茸的雪团,总喜欢站在房梁上翘首望天。
每当大雪将至,它们总会提前告知百姓,让百姓做足了准备。
当然,百姓们也不会全然相信,柴火肯定是要堆满的,夜里他们也肯定要醒来,去看一眼窗外。
再到后来,寒月城来了更多精怪,当初的两个雪团因为修为变高,去了京都。
可预知天气之事却未停,除此以外,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洪水淹了庄稼,地龙也不会来了。
有时,秋日里他们会焚烧麦秆,烧下来的灰可以作为田里的养分,来年庄稼长得更好。
可是烧麦秆时,得有人看着,一有不对立即灭火。
那年,有两个农汉麦秆,因为田里出现了两只肥兔,为了抓兔子,忽略了正在燃烧的麦秆。
他们一回头,只见火势愈演愈烈。
他们慌了,连忙扛起锄头,想将未烧到的枯草先挖出来。
就在这时,大火瞬间熄灭,只见地前多了两个黑影气喘吁吁。
农汉刚想去问,黑影见到他们一惊,迅速逃离。
后来他们知晓,那是精怪在帮忙,他们灵国有神灵庇佑,精怪也会护他们周全。
小女孩见到李氏,笑着说婶婶好。
李氏注意到小女孩换了新头花,这头花可不便宜,小女孩跟家里缠了半年了,奈何家里用钱的地方多,一直没给小女儿买。
李氏点头,从篮子里拿出一小块炸馒头给小女孩。
自己盯着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心想希望自家女儿长大也能这么活泼。
李氏走出巷口,又看到张叔家的小儿子挑着扁担出门了。
张叔一家家道中落,老两口卧病在床,靠着儿子们给人做苦工维持生计。
以往他们最怕的就是冬天,冬天意味着活计少,哪怕工钱只有以往的八成都没人要。
李氏记得三个月前,那小儿子因为吃不饱晕倒在路边,若不是赤脚大夫恰巧路过,那小儿子就要殒命了。
李氏想到这儿心一软,这小儿子跟自家大儿可是同一年出生的。
李氏刚掀开篮子上的布,想分给那小儿子半碗炸馒头。
小儿子却扛着扁担来到食摊前,跟摊主买了一个酥油饼。
热气腾腾,油气飘香,小儿子拿着烫手,却狼吞虎咽往嘴里塞。
李氏停在了原地,她突然发现,这小儿子相比前些日子壮了许多。
李氏狐疑挎着篮子,走走停停。
她知道对方自晕倒后,早上出门必要吃点东西,可张叔家的节俭,李氏是知道的。
能在家里吃,就不在外面买,更别说还是酥油饼了……
李氏露出了从心的笑,回头看了看这片她住了十几年的巷子。
她有预感,今后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
李氏终于来到了书院,将布鞋和吃食交到儿子手中,又问儿子为何最近忙了起来?
事实上,李氏心中已有了答案。
因为百姓们手里有钱了。
她刚问完,就听到书院前面有了动静。
她问儿子是发生什么了?
儿子眼神复杂,又笑了笑。
“娘,是我们书院的一个秀才在谢师恩。”
李氏刚想说听起来是好事,看到儿子面色后,又压低声音,问是怎么了?
儿子摇了摇头,叹息。
“他虽考中秀才,却是最末尾,不像禀生还有禀米可拿。娘也知道,我们这书院可是整个州府里面的上等书院,他就是考上举人,也能继续读下去。”
李氏明白了:“是他家中贫寒,无银钱供养吗?”
儿子点头:“正是,他不忍父母兄弟再劳累下去,又愧对师恩,因此泣不成声。先生们也是心疼,说让他一直读下去,不用银钱。”
李氏冷静道:“冲动之言不可信,走定然是要走的。即便这边读书不要银钱,可吃住毕竟是学院,三五日还好,时间久了……”
李氏摇了摇头。
儿子也是这么想的:“虽说学舍苦,但他心性坚韧,那里未必不是个好去处。”
那边,与师长告别的学子抹了抹眼泪,扛着包裹出了书院。
学子名叫吴南,家里靠种田为生。
这些年父母为了供养他,累成了皮包骨。
前些日子,小侄儿给他送来过冬的衣服。
那双小手既粗糙还布满创口。
一瞬间,吴南的心跟针扎了一样。
他后悔,那年他不该扒着族学的窗偷听夫子讲课,也不该回去之后,在父母面前将论语背得朗朗上口。
他的侄儿现在才十岁啊!
他向来尊敬师长,在听到朝廷设立学舍时,在窗边坐了一夜,头上添了几丝白发。
吴南终于到了学舍,里面的人知道他要来,将他领到了大通铺。
门已打开,扑面而来的酸臭味熏得他连连后退。
吴南缓了一会儿,跟着进去,来到了他的空位处。
吴南安置好行李,跟着去读了一日的书,又通过了考核,等到晚上回来,大通铺的十余人也都在。
众人通了姓名,吴南发现自己同窗身上也都打满了补丁,区别只是谁的补丁多谁的补丁少。
吴南向来佝偻的腰,渐渐直了些。
他们搭话闲聊,不用再藏着掖着,生怕被同窗看不起。
他们说起了家中的农田,后院饲养的鸡鸭,父母供养自己如何劳累。
吴南虽觉得愧对师长,可今夜却将他压在心口的话一股脑全说了出来,大家都懂他,这一间大通铺里的同窗都懂他。
吴南眼睛泛红,身心却赢来了前所未有的通畅。
同窗们也努力,他跟着学了三天,学院那边给他派来了活,让他给厨房劈柴。
他自幼握惯了笔杆,鲜少拿斧子,劈了好几下,才勉强将柴劈开。
他劈了一个多时辰,直到再也看不到柴火,才擦了擦额头的,来到水井旁洗漱一番,回到了大通铺。
同窗问他今日做了什么,他笑着说劈柴,就是有些累。
哪知同窗艳羡看着他:“我宁愿劈柴,总比绣花强。”
吴南讪讪擦汗,看来劈柴确实不错。
他借来同窗绣花的针,烤了烤,挑破了掌心的水泡,烛火摇晃,他目光认真。
“劈柴虽累,但我觉得这才是我该过的日子。我只是劈了一个时辰,可家人劈了这么多年了。”
同窗也是笑了笑:“学舍的学子都讨厌绣花,但没有一个人说是不绣花。”
他脱了鞋,躺在床上看着房梁:“至少亲人不再替我负重,我学了十年,大山也在我背上压了十年。”
吴南眨了眨眼,双目忽然酸涩。
他也脱下鞋,躺在床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曾经我读到此句,原以为像桃花源记,不过是一场梦,可往后再过十几年,有志的学子皆可读书。”
同窗拍了拍他的手臂,目光逐渐坚毅。
“向北兄可知这番幸事是如何而来?”
吴南看了同窗一眼,二人穿上鞋子,坐在了凉树下。
吴南道:“是陛下。”
同窗点头:“据说此旨颁布,大臣们皆是反对。”
吴南:“但凡有志向读书的学子,再也不用背贫寒拖累,他们自然怕。”
同窗:“我也想居庙堂,为天下百姓谋得安宁。”
吴南:“此事不易,多少提出改革之法的大人物都不得善终。”
同窗:“但陛下提出来了。”
同窗用仅二人能听见的声音:“他们总说陛下独断、暴虐、一意孤行,实则是他们不能拿陛下的主意,畏惧陛下手中的六十万大军。”
吴南看着地上的蚂蚁。
同窗又道:“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有幸遇到明君,又有帝后庇护,无论何等抱负,皆可试上一试。”
吴南手掌逐渐握紧,与同窗对视。
玄朝蒸蒸日上,灵朝的境遇却不算好。
大雪纷飞,玄朝百姓及时出来清扫积雪。
县衙雇佣了些老翁老妪,让他们去扫乡道上的雪。
“可以多加些银钱,但动作得快些,那边石料就要运来了,可别因为积雪影响了修路。”
而在灵朝,亦是一连数场雪。
第一场大雪下完后的十余天,有人发现了坍塌的茅草屋,以及冻死的尸骨。
第122章 龙龙逆袭第一百二十二日
雪灾发生之地在灵朝一个叫寒月城的地方。
寒月城冬比夏长,冬日时泼水成冰已是常事。
早些年,寒月城就总是闹灾,人们得提防屋顶坍塌,冬日前,得检查一下棉衣棉被,看是否被老鼠啃坏?
冬日柴火贵、煤炭贵,人们也会习惯提早砍柴堆在柴房里。
可近二十年光景,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转变。
当年太子降生,国师携神灵来灵朝辅佐太子,天下精怪陆续来此投靠。
起初,寒月城只有一两个精怪,它们外表是两个毛茸茸的雪团,总喜欢站在房梁上翘首望天。
每当大雪将至,它们总会提前告知百姓,让百姓做足了准备。
当然,百姓们也不会全然相信,柴火肯定是要堆满的,夜里他们也肯定要醒来,去看一眼窗外。
再到后来,寒月城来了更多精怪,当初的两个雪团因为修为变高,去了京都。
可预知天气之事却未停,除此以外,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洪水淹了庄稼,地龙也不会来了。
有时,秋日里他们会焚烧麦秆,烧下来的灰可以作为田里的养分,来年庄稼长得更好。
可是烧麦秆时,得有人看着,一有不对立即灭火。
那年,有两个农汉麦秆,因为田里出现了两只肥兔,为了抓兔子,忽略了正在燃烧的麦秆。
他们一回头,只见火势愈演愈烈。
他们慌了,连忙扛起锄头,想将未烧到的枯草先挖出来。
就在这时,大火瞬间熄灭,只见地前多了两个黑影气喘吁吁。
农汉刚想去问,黑影见到他们一惊,迅速逃离。
后来他们知晓,那是精怪在帮忙,他们灵国有神灵庇佑,精怪也会护他们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