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64章</h1>
心梅又问:“那你们猜,棉花的寓意是什么?”心竹猜:“纯洁?”成竹猜:“勤劳?”心梅说:“都不对,是珍惜身边人。”
说着,车开到了公墓,心兰停好车,心梅夸奖她说:“大姐,开得很稳当,公司马上给你配车。”四人下车,走到老陆的墓前。墓碑旁种着一棵白桦树,此时已是一树枝蔓叶茂的金黄。心兰把带来的瓜果、点心供在墓碑前,又拆开雪莲烟,拿出一支,对成竹说:“成竹,给爸把烟点上。”
成竹叼着烟,用打火机点着,吸了一口,把烟架在老陆的墓前。
心兰把黄纸点着,四人一起跪在墓前,在心中默念着对父亲的思念。心兰看着墓碑上的照片,突然问:“你们说,我和爸长得像不像?”
心梅说:“当然像啊,我们三个都长得像妈,就大姐你跟咱爸长得最像。”
成竹也说:“大姐,你随了爸的高鼻梁,我们仨都是塌鼻子。”
心竹回忆着说:“说到这个,我想起来了,小时候有一回我听见隔壁孙婶说大姐黑,爸怼了孙婶一句,‘黑是随我,我们家心兰漂亮着呢’。”四姊妹都笑了起来,这事儿心兰也记得,那是她第一次从不苟言笑的爸爸嘴里,听见对自己夸赞的话。
曾经那个看到爸爸皱眉,就不敢出声的怯懦小女孩,如今已经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成为弟弟妹妹依赖的长姐,成为妈妈、女儿的坚实依靠。
上完坟回到家,心兰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请问是时悦同学的家吗?”心兰说:“是啊,请问您是哪位?”对方回答:“您好,我是时悦大学的班主任,通知您一件事,因为今年是我校建校50周年,学校准备拍摄一部纪录片,要跟踪拍摄几位新生从家里出发来学校报到的情景,学校筛选了新生资料,时悦被选为新生代表参与拍摄。”
心兰一听,喜道:“您是说,我们家时悦要上电视了?”电话那头的班主任笑道:“是啊,不光要上电视,还是在央视播出,11月10日那天,你们就等着看电视吧。”
听说自己要上电视,悦悦既紧张又兴奋,南英开心地说:“还是我们悦悦有出息,还没进大学的门呢,就要上电视了。”
校方和悦悦通了几次电话,制定拍摄计划,因为想表现一个远在新疆的女孩孤身奔赴北京求学的历程,所以校方提出让悦悦一个人坐火车去北京,爸爸妈妈不要随行。
得知这个消息,心兰有些沮丧地说:“我们票都开好了,还想送悦悦一起去北京呢,谁知道又来了这一出。”时坚安慰说:“悦悦大学要上四年呢,咱们以后再去。”
9月1日大学开学报到,悦悦的出发日期订在8月29日,乘坐z70次列车,起点乌鲁木齐、终点北京西,全程47小时56分。
出发那天,陆家全家人、亚玲和俊杰、爱云和飞飞、秀琴和夕夕都来到火车站送行,一行人浩浩荡荡。俊杰前往西安的火车先出发,他这次告别,既是离家又是归家。
俊杰的车发车前,聪聪气喘吁吁地跑来,悦悦惊喜地问:“聪聪,你怎么回来了?”聪聪说:“我专门请假回来送你们。”悦悦指着火车说:“俊杰已经上车了。”聪聪向车厢里望去,俊杰脸贴在车窗上,用力地向他们挥手。
去北京的车是晚上出发,摄制组已经准备就绪,几台摄影机对准了站台上的悦悦。看这阵仗,悦悦有些紧张,导演老师温和地说:“别紧张,像平时一样就好。”
悦悦向家人朋友们一一告别,先是对飞飞说:“好好学习,等你的好消息。”飞飞点点头说:“放心吧,我今年一定加倍努力,不能拖了你们的后腿。”
成竹的女儿遥遥已经上三年级了,仰着小脸对悦悦说:“姐姐,我长大也要像你一样,上大学,去北京。”悦悦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加油,姐姐在北京等你。”
悦悦看着心兰,心兰的眼中噙着泪水,悦悦主动上前一步,抱住了妈妈。心兰笑中带泪地说:“悦悦,放心去长大吧,你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最后,悦悦拥抱了姥姥,趴在南英肩头的一刻,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南英轻轻拍着她的背说:“去吧孩子,照顾好自己,一放寒假就回来,姥姥在家等着你。”
一阵呼啸的风吹来,火车进站了。列车员打开车门,悦悦抬头一看,这节车厢的列车员不是别人,正好是她的舅妈晓燕。悦悦脸上还挂着泪珠,突然惊讶地叫道:“舅妈,你跑这趟车?”晓燕笑着说:“是啊,舅妈特意调了班,替你妈妈照顾你。”
摄影机全程跟拍,心竹悄悄在心梅耳边说:“咱们是不是也要上电视了?”心梅轻笑说:“可不是吗?都沾了悦悦的光。”
悦悦向家人们道了最后一次再见,自己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踏上火车,时坚想上前帮她一把,心兰小声说:“摄影机拍着呢。”时坚想起导演的嘱咐,只得站在原地看着悦悦上车。
摄影师跟着上了火车,悦悦找到自己的座位,在列车员的帮助下把箱子放上了行李架。放好行李,悦悦把脸贴在车窗玻璃上,向车下的家人们挥手,用唇语一遍遍说着“再见”。
从小到大,悦悦在这片站台上目送了太多人离开、归来。今天,终于轮到她,从这里出发,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
脚下的这条铁路,名叫兰新铁路,和她的妈妈心兰同年诞生。一对对铁轨不断延伸、分支、拓展,把一个原点伸展成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条铁轨的注视下,这个天山脚下的边疆小城也静默而澎湃地生长,从清冷到热闹,从陌生到眷恋。曾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一场甜蜜的盛宴,这期间无数迎来送往,无数久别重逢,无数相见恨晚,一幕幕都化作离别故乡时,火车窗上眷恋的侧脸。
火车开动了,悦悦的目光久久停在家人们身上,任站台上的流光和涌出的泪水,一起模糊了视线。
从南英到心兰,再到悦悦,火车上下齐聚着陆家的三代女子,她们的命运都在眼前这条铁路上延展。她她她合成同一个她,她奔赴而来,她一心向远,她归心似箭。
已逝的时间薄如蝉翼,未来的空间广阔无垠,不管走得多远,她只想做一个笨拙的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终章:一路家人
如果这是电影,这里会出现一屏字幕“十年后”。
下午6点半,舞蹈队的领队说:“六点了,今天的排练就到这儿吧。大家明天再来。”阿姨们收起扇子,又嘻嘻哈哈地调笑了一会儿,各自回家去了。心兰刚准备走,飞飞走来叫住她:“陆姨,这儿有封你的信。”
飞飞复读后,考上了广州的一所大学,但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广州,而是回到哈密铁路局工作,现在已经是退管会的干部了。
心兰疑惑道:“我的信?这年头早没人写信了,怎么还有我的信?”她从飞飞手里接过信看了看,是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用规矩的钢笔字体写着“陆心兰收”,掂着还有些分量。
飞飞说:“信是寄到段机关的,地址写得不清楚,早上刚转到我这儿。”心兰说:“别是什么推销广告吧?行,谢谢了飞飞。”飞飞又说:“陆姨,周末我的订婚仪式,你和时叔可别忘了啊。”心兰笑道:“怎么会忘呢?跟你妈说,到那天我早早地去,给你们帮帮忙。”飞飞开心地说:“好嘞。”
去年,心兰正式退了休,心梅的公司也已经越做越大,在新疆各地开了好几个分公司,请了职业经理人管理,不需要心兰来帮忙了。于是,心兰参加了单位的退休舞蹈队,这次排练,就是为铁路局的中老年文艺汇演做准备。
悦悦大学毕业又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到处跟组拍电影,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眼看着已经28岁了,却连个对象都没有。别人跳完广场舞,都要赶着去学校接孙子、回家给孩子做饭,心兰倒是清闲,没什么事等着她。
新疆天黑的晚,这会儿天还大亮着,心兰到家,时坚正在准备做饭。2009年,哈罗铁路开工,铁路从哈密南站直接挺进“死亡之海”罗布泊,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就叫“罗中站”。从哈密坐火车到罗中站,还会经过2002年设置的罗布泊镇,整个镇面积有5.1万平方千米,顶得上半个江苏省,但人口却只有4、5千人,地广人稀的程度可想而知。
当年,时坚被任命为罗中站的站长,负责筹备建站,2012年7月22日哈罗铁路全线贯通,2012年11月29日正式通车。
车站筹建工作完成,时坚也到了55岁,于是单位安排他退居二线,回到段机关做了个闲职,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见心兰回来,时坚问:“看见我给你发的短信了没?买两个皮芽子回来。”
心兰放下扇子和兜里的信,说着:“哎呦,我忘了,你等等,我这就去。”心兰转身下楼,时坚在她身后喊:“要白皮的啊。”
买好皮芽子,心兰又到熟食店称了一斤卤鸡爪,时坚晚饭时喜欢喝两口,给他当个下酒菜。这几天,心梅把南英接到她的酒庄去了,家里就剩心兰和时坚两个人。
心梅又问:“那你们猜,棉花的寓意是什么?”心竹猜:“纯洁?”成竹猜:“勤劳?”心梅说:“都不对,是珍惜身边人。”
说着,车开到了公墓,心兰停好车,心梅夸奖她说:“大姐,开得很稳当,公司马上给你配车。”四人下车,走到老陆的墓前。墓碑旁种着一棵白桦树,此时已是一树枝蔓叶茂的金黄。心兰把带来的瓜果、点心供在墓碑前,又拆开雪莲烟,拿出一支,对成竹说:“成竹,给爸把烟点上。”
成竹叼着烟,用打火机点着,吸了一口,把烟架在老陆的墓前。
心兰把黄纸点着,四人一起跪在墓前,在心中默念着对父亲的思念。心兰看着墓碑上的照片,突然问:“你们说,我和爸长得像不像?”
心梅说:“当然像啊,我们三个都长得像妈,就大姐你跟咱爸长得最像。”
成竹也说:“大姐,你随了爸的高鼻梁,我们仨都是塌鼻子。”
心竹回忆着说:“说到这个,我想起来了,小时候有一回我听见隔壁孙婶说大姐黑,爸怼了孙婶一句,‘黑是随我,我们家心兰漂亮着呢’。”四姊妹都笑了起来,这事儿心兰也记得,那是她第一次从不苟言笑的爸爸嘴里,听见对自己夸赞的话。
曾经那个看到爸爸皱眉,就不敢出声的怯懦小女孩,如今已经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成为弟弟妹妹依赖的长姐,成为妈妈、女儿的坚实依靠。
上完坟回到家,心兰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请问是时悦同学的家吗?”心兰说:“是啊,请问您是哪位?”对方回答:“您好,我是时悦大学的班主任,通知您一件事,因为今年是我校建校50周年,学校准备拍摄一部纪录片,要跟踪拍摄几位新生从家里出发来学校报到的情景,学校筛选了新生资料,时悦被选为新生代表参与拍摄。”
心兰一听,喜道:“您是说,我们家时悦要上电视了?”电话那头的班主任笑道:“是啊,不光要上电视,还是在央视播出,11月10日那天,你们就等着看电视吧。”
听说自己要上电视,悦悦既紧张又兴奋,南英开心地说:“还是我们悦悦有出息,还没进大学的门呢,就要上电视了。”
校方和悦悦通了几次电话,制定拍摄计划,因为想表现一个远在新疆的女孩孤身奔赴北京求学的历程,所以校方提出让悦悦一个人坐火车去北京,爸爸妈妈不要随行。
得知这个消息,心兰有些沮丧地说:“我们票都开好了,还想送悦悦一起去北京呢,谁知道又来了这一出。”时坚安慰说:“悦悦大学要上四年呢,咱们以后再去。”
9月1日大学开学报到,悦悦的出发日期订在8月29日,乘坐z70次列车,起点乌鲁木齐、终点北京西,全程47小时56分。
出发那天,陆家全家人、亚玲和俊杰、爱云和飞飞、秀琴和夕夕都来到火车站送行,一行人浩浩荡荡。俊杰前往西安的火车先出发,他这次告别,既是离家又是归家。
俊杰的车发车前,聪聪气喘吁吁地跑来,悦悦惊喜地问:“聪聪,你怎么回来了?”聪聪说:“我专门请假回来送你们。”悦悦指着火车说:“俊杰已经上车了。”聪聪向车厢里望去,俊杰脸贴在车窗上,用力地向他们挥手。
去北京的车是晚上出发,摄制组已经准备就绪,几台摄影机对准了站台上的悦悦。看这阵仗,悦悦有些紧张,导演老师温和地说:“别紧张,像平时一样就好。”
悦悦向家人朋友们一一告别,先是对飞飞说:“好好学习,等你的好消息。”飞飞点点头说:“放心吧,我今年一定加倍努力,不能拖了你们的后腿。”
成竹的女儿遥遥已经上三年级了,仰着小脸对悦悦说:“姐姐,我长大也要像你一样,上大学,去北京。”悦悦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加油,姐姐在北京等你。”
悦悦看着心兰,心兰的眼中噙着泪水,悦悦主动上前一步,抱住了妈妈。心兰笑中带泪地说:“悦悦,放心去长大吧,你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最后,悦悦拥抱了姥姥,趴在南英肩头的一刻,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南英轻轻拍着她的背说:“去吧孩子,照顾好自己,一放寒假就回来,姥姥在家等着你。”
一阵呼啸的风吹来,火车进站了。列车员打开车门,悦悦抬头一看,这节车厢的列车员不是别人,正好是她的舅妈晓燕。悦悦脸上还挂着泪珠,突然惊讶地叫道:“舅妈,你跑这趟车?”晓燕笑着说:“是啊,舅妈特意调了班,替你妈妈照顾你。”
摄影机全程跟拍,心竹悄悄在心梅耳边说:“咱们是不是也要上电视了?”心梅轻笑说:“可不是吗?都沾了悦悦的光。”
悦悦向家人们道了最后一次再见,自己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踏上火车,时坚想上前帮她一把,心兰小声说:“摄影机拍着呢。”时坚想起导演的嘱咐,只得站在原地看着悦悦上车。
摄影师跟着上了火车,悦悦找到自己的座位,在列车员的帮助下把箱子放上了行李架。放好行李,悦悦把脸贴在车窗玻璃上,向车下的家人们挥手,用唇语一遍遍说着“再见”。
从小到大,悦悦在这片站台上目送了太多人离开、归来。今天,终于轮到她,从这里出发,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
脚下的这条铁路,名叫兰新铁路,和她的妈妈心兰同年诞生。一对对铁轨不断延伸、分支、拓展,把一个原点伸展成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条铁轨的注视下,这个天山脚下的边疆小城也静默而澎湃地生长,从清冷到热闹,从陌生到眷恋。曾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一场甜蜜的盛宴,这期间无数迎来送往,无数久别重逢,无数相见恨晚,一幕幕都化作离别故乡时,火车窗上眷恋的侧脸。
火车开动了,悦悦的目光久久停在家人们身上,任站台上的流光和涌出的泪水,一起模糊了视线。
从南英到心兰,再到悦悦,火车上下齐聚着陆家的三代女子,她们的命运都在眼前这条铁路上延展。她她她合成同一个她,她奔赴而来,她一心向远,她归心似箭。
已逝的时间薄如蝉翼,未来的空间广阔无垠,不管走得多远,她只想做一个笨拙的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终章:一路家人
如果这是电影,这里会出现一屏字幕“十年后”。
下午6点半,舞蹈队的领队说:“六点了,今天的排练就到这儿吧。大家明天再来。”阿姨们收起扇子,又嘻嘻哈哈地调笑了一会儿,各自回家去了。心兰刚准备走,飞飞走来叫住她:“陆姨,这儿有封你的信。”
飞飞复读后,考上了广州的一所大学,但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广州,而是回到哈密铁路局工作,现在已经是退管会的干部了。
心兰疑惑道:“我的信?这年头早没人写信了,怎么还有我的信?”她从飞飞手里接过信看了看,是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用规矩的钢笔字体写着“陆心兰收”,掂着还有些分量。
飞飞说:“信是寄到段机关的,地址写得不清楚,早上刚转到我这儿。”心兰说:“别是什么推销广告吧?行,谢谢了飞飞。”飞飞又说:“陆姨,周末我的订婚仪式,你和时叔可别忘了啊。”心兰笑道:“怎么会忘呢?跟你妈说,到那天我早早地去,给你们帮帮忙。”飞飞开心地说:“好嘞。”
去年,心兰正式退了休,心梅的公司也已经越做越大,在新疆各地开了好几个分公司,请了职业经理人管理,不需要心兰来帮忙了。于是,心兰参加了单位的退休舞蹈队,这次排练,就是为铁路局的中老年文艺汇演做准备。
悦悦大学毕业又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到处跟组拍电影,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眼看着已经28岁了,却连个对象都没有。别人跳完广场舞,都要赶着去学校接孙子、回家给孩子做饭,心兰倒是清闲,没什么事等着她。
新疆天黑的晚,这会儿天还大亮着,心兰到家,时坚正在准备做饭。2009年,哈罗铁路开工,铁路从哈密南站直接挺进“死亡之海”罗布泊,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就叫“罗中站”。从哈密坐火车到罗中站,还会经过2002年设置的罗布泊镇,整个镇面积有5.1万平方千米,顶得上半个江苏省,但人口却只有4、5千人,地广人稀的程度可想而知。
当年,时坚被任命为罗中站的站长,负责筹备建站,2012年7月22日哈罗铁路全线贯通,2012年11月29日正式通车。
车站筹建工作完成,时坚也到了55岁,于是单位安排他退居二线,回到段机关做了个闲职,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见心兰回来,时坚问:“看见我给你发的短信了没?买两个皮芽子回来。”
心兰放下扇子和兜里的信,说着:“哎呦,我忘了,你等等,我这就去。”心兰转身下楼,时坚在她身后喊:“要白皮的啊。”
买好皮芽子,心兰又到熟食店称了一斤卤鸡爪,时坚晚饭时喜欢喝两口,给他当个下酒菜。这几天,心梅把南英接到她的酒庄去了,家里就剩心兰和时坚两个人。